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交流研討 學生交流:找學生在課堂上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給予激勵與表揚。
教師總結:小弗郎士的心情及態度變化過程,變化原因及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對重要內容進行板書) 13
質疑答疑 在學生交流匯報和老師總結時,學生提出不明白問題,師生一起解答。(與上面合)
專項
訓練 1.說說小弗郎士與你有哪些共同點或不同點?你應該向他學什么?
2.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之間有哪些共同點? 7
綜 合
探 究 小說中對人物除了進行了語言、動作、神態、外貌、心理描寫外,還進行了哪些描寫?從文中畫出來。并在邊上寫出它的含義或作用。 9
課 堂
小 結 再現目標,學生對照目標總結自己本節課所得所獲。 2
板書設計
最后一課
都德
小弗郎士:害怕考問,決定逃學
見到肅靜,感到詫異
明白后,難過,悔恨
7 最后一課
都德
教學設想
1.反復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能夠梳理清楚小說的情節結構。側重品味小說語言、揣摩人物心理,領會小說的思想內涵。
2.教學時數:3課時
知識引領
1.都德(1840~1897),法國19世紀的著名小說家,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后,都德應征入伍,后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最后一課》等。
2.背景: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但由于法國政府當時執行了一條賣國主義路線,戰爭失敗后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政府占領后,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自己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后一課》這一短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占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并以淪陷后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3.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
①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②分類:按篇幅、容量分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微型小說)。
③小說要素:
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描寫
環境--社會環境:交待時代背景
自然環境:交待人物活動的時、地、景,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性格、感情
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生字、詞。
2.再讀課文,了解小說的主要情節。
一、情境創設
同學們,當中國加入世貿、足球圓夢、申奧成功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所有的華夏兒女無不熱淚盈眶,歡呼雀躍。為什么?因為我們流淌著一樣的民族熱血,擁有著一樣的民族感情,熱愛著擁有同一個名字的祖國。愛國主義包含著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等情感。可你們是否知道,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也是愛國的表現,特別是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這種感覺才最強烈。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板書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