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華夏文化魅力(精選7篇)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篇1
(2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貝聿銘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學習課文精心選材、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3.感受貝聿銘的愛國之心,并從中獲得啟迪。
教學重、難點:
1、貝聿銘在建筑設計中表現出來的革新創造精神和他的一片愛國心。
2.精心安排,選擇材料描寫人物的方法。
3.詳略,正面側面描寫人物,多種表達方式的結合。
教學課時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字形。
貝聿【yù】銘 躋【jī】身 牛犢【dú】卓【zhuō】越 軒【xuān】榭
勘【kān】探 剔【tī】透 籍【jí】貫 聘【pìn】請 穎【yǐng】
幻【huòn】想 遴【lín】選 抉【jué】擇 化妝【zhuāng】
2. 掌握下列詞語的詞義。
魅力:指處置事情所具有的膽識和果斷的作風。
初露頭腳:剛剛顯示出青年的氣概或才華。
變幻莫測:變化很多,使人無法捉摸。
軒然大波:比喻大的糾紛或風潮。
坦誠:直率誠懇。
力排眾議:竭力排除各種議論,使自己的意見占上風。
遴選:挑選。
融為一體:若干種不同的事物互相滲透,合為一體。
熔于一爐:比喻各種事物融合在一起。
別具匠心:另有一種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學、藝術方面創造性構思)。
相得益彰:指相互幫助,互相補充,更能顯出好處。
走進課文:
二、整體感知:
導入:用《我的中國心》的歌詞導入美籍華人貝聿銘為當地為世界為整個人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和不朽的功績,也為中華民族增光添彩。
(一)介紹貝聿銘。(課下注釋可以閱讀)
(二)現在我們就作一假想,假如你是一名資深記者,現在由你來撰寫這篇通訊,那么你會如何構思?會介紹和展現和貝聿銘有關的哪個方面的內容?(充分的思考,展開想象)總結:作為貝聿銘這樣一位享譽全球的建筑家,你不論從哪個角度寫都有可寫的東西。
①可以敘寫他的生平和求學歷程,說明年青時奠定的基礎是他一生輝煌的前提。
②可以選擇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表述其偉大成就。
③可以敘寫他的家庭,突出父親、妻子對他的影響,一個成功人士背后必定有著堅強的后盾,那就是他的親人。
④可以寫他為中國作出的貢獻,突出一個海外游子的中國情。
(三)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假如你就是小記者,請你就某一個方面介紹一下貝聿銘。
學生朗讀。互相介紹。
三、再讀課文:(1)為什么作者不用《貝聿銘傳》、《一個偉大的建筑家》、《建筑界的泰斗》等等,卻偏給名為《展示華夏文化魅力》?(這個問題等分析課文后再給答案)
明確:貝聿銘作為一位杰出的建筑師,他已不僅僅是在設計建筑,從事一種實實在在的工作,而是在用“筆和尺“進行藝術創作,設計給人帶來美感和享受的藝術作品。也就是說,他設計的建筑物,從肯、巴、香到中銀,很大程度上其意義已不再是一件單純的供人使用的建筑,而是一件經典的不可重復的藝術作品,而藝術是從屬于文化的。而這一件件藝術作品,就出自一位承繼著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華夏兒女之手,是一現代建筑藝術同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相結合的產物,如香山飯店。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我們就貝所展示的不僅僅是建筑的藝術,更是華夏的文化,是一個海外華人的赤子之心,愛國情懷。
(2)本文開篇就提到主人公嗎?偌長的一段不見主人公,為什么?
明確:貝聿銘是位杰出的建筑師,體現其價值的最好方式莫過于他設計的建筑物。故開篇先宕開一筆,通過描述他設計的一個著名建筑物——中國銀行總部大廈,激發讀者思考:如此宏偉建筑是出自誰手呢?從而引出設計者,本文的主人公。自然導入,既突出了其成就又點出了其身份。
(3)這座大廈的特點是什么?請用兩個短語概括。
明確:驚人的氣勢:體現在兩個入口的數字上。
高貴的氣質:內部巨大的園林空間設計。開篇就以這具有驚人氣勢高貴氣質的建筑突出了貝聿銘建筑的獨特,不同凡響。
第二課時
一、再讀課文:
(一)文章的三個小標題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
(這三個小標題先講貝聿銘在國外的建筑成就,后講他在國內的建筑成就。講國外建筑成就,先講從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講后來的突出成就。全文內容層層深入,按照初露頭角——創建筑奇跡——不變的中國心來安排,最后歸結為“貝聿銘是建筑藝術家”。)
(二) 貝聿銘從事建筑設計50余年,設計的建筑物很多很多,可寫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作者很好地處理了詳寫和略寫的關系。詳寫和略寫相結合,是本文的一大特點,文中哪些地方詳寫,哪些地方略寫?
(寫貝聿銘早期成就時全用略寫;寫突出成就時詳寫了三座建筑,后又略寫在世界各地的一百多項大型建筑。作用:既可以讓人們了解全貌,又可以了解重點內容。)
二、研讀課文:重點研討“在非議中屢創建筑奇跡”這一部分。
(一)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
1.本部分中哪些地方詳寫?哪些地方略寫?
2.本部分重點寫了他的具有世界影響的三座建筑物的設計和建造,它們各有何特點?
3.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
明確:1、詳寫了約翰•肯尼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樓、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和建造。 略寫了他設計的建筑物類型之多、范圍之廣。2、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的特點是: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樓的特點是:向周圍環境構成高度協調的景色。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特點是:羅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3、描寫、記敘、說明、議論相結合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貝聿銘設計的建筑作品在剛剛建成的時候,往往招來非議,但是不久又總是能夠成為當地人的驕傲,或者那個城市的一個標志。
明確:貝聿銘的設計往往帶有一定的創新性和超前意識,所以在當時不能為人們接受,而當人們懂得了他的設計意圖以后,就會認識到它的價值。
2、中國建筑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還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
明確:“中國建筑的根”指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好的“根”是指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枝”指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插枝”指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筑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
3、“這座大廈在香港是中國的象征之一,應該讓它‘抬抬頭’,要顯示出點風格和氣派,這也是中國的驕傲。”
明確:表現了貝聿銘作為一個中國人要為民族爭光,要為中國爭氣的愛國心。4、“我的根在中國”“中國建筑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
明確:①指生命之源,民族之本。
②指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
③指中華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
三、體會感悟
(一)貝聿銘的愛國之情到底體現在哪里?
明確:①“66個年頭”說明他離開祖國的時間已經很長,然而一生對中國的深情卻依然縈系于懷,落實到生活中就表現為語言、衣著打扮、生活習慣、家庭布置等都是持中國傳統。②將現代建筑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相結合。代表建筑物是: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
(二)研讀最后一段。從貝聿銘的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可貴的東西?
明確:敢于創新、勇于探索、敢于挑戰、熱愛祖國、永不滿足、開拓進取……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
四、選擇作業:
1、根據自己的想象設計一幅21世紀學校的建筑圖。
2、搜集有關愛國的名言、警句或詩歌。
3、寫作:我心目中的天安門。
4、圍繞“愛國”這一主題,請你寫一篇文章、畫一副畫、或者用其它的形式來表達你的愛國之情。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篇2
4、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教學目標:
1 了解貝聿銘在建筑設計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極其原因,突出他的創新精神和愛國之心。
2 學習本文選材精當、詳略得當的寫法以及多種表達方式相結合的寫法。
3 能成功地進行一次人物訪問,鍛煉自己搜集資料、取舍資料的能力,能圍繞采訪主題設計問題,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課前學習:
1 自學“口語交際——做一回小記者”,觀摩央視名記的人物采訪節目,揣摩學習。
2 熟悉課文,試著從內容到形式發現本文的特色。
課堂學習:
一 學生結合預習,交流成功的采訪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1 采訪前要對采訪對象作盡可能多的深入細致的了解,還要對采訪對象的專業知識有一定了解,不說外行話。
2 要能設計被采訪者感興趣的問題,問題要具體,有特點,要能打開被采訪者的心扉。
3 要講究談話藝術,熱情誠懇,營造融洽的氛圍。
4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自信、放松、隨機應變等。
5 要記好采訪筆記。
二 學生合作學習,進行一次面對面的人物采訪活動,采訪對象: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
活動步驟:
1 自由結合組成采訪小組。
2 利用網絡查找貝聿銘的資料,進行資料的匯總、刪選,確立采訪的主題。(在網絡教室完成)
3精心設計采訪問題,進行角色分工。
4現場采訪表演。
(注:教師在這個環節中,要給予學生個別的有針對性的指點和幫助,可將學生忽略的一些重要問題提醒學生思考,同時還要關注不同小組學生活動的質量高低,參與一些小組的準備。)
三 學生現場表演人物采訪:與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面對面
(教師要根據前面的觀察選擇表演小組,考慮問題設計的互補性、個性,表演的質量。)
四 師生評價,選出最佳記者,最佳合作小組。
五 教師過渡語:
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訪是對一個人知識、情感、能力等綜合素質的一次考驗,而一次成功的采訪也將提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相信同學們在身體力行中已有切身的體會。
世界上富有挑戰性的事情很多,體驗記者的經歷,采訪僅是一部分,如果你要趁熱打鐵,寫一篇人物通訊報道,面對這么多的素材,你會如何下手呢?
六 學生暢所欲言,教師自然將學生的目光引向課文。
七 細讀課文,與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寫作上有哪些亮點?
(例如本文的開頭、小標題的運用、詳略得當組織材料、多種表達方式相結合的寫法等。)
八 課后作業:
1 記錄自己參與采訪活動的經過和感受,總結經驗教訓。
2 利用課余時間選擇合適的采訪對象,進行一次真實的采訪,寫下自己的體驗。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篇3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本課的訓練要點定為:(一)速讀練習,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二)復述訓練,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件,分別按課文安排的順序或按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復述。惦文課程標準》提出速讀的要求,每分鐘不少于500字。閱讀較長篇幅的文章,尤其是內容淺易的記敘文,可從訓練默讀入手,提高閱讀速度。養成較好的閱讀習慣。另外,《課標》對不同年段的學生把握閱讀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也有一定的要求。復述訓練則重在考查學生能否準確地把握閱讀材料中的主要內容,提高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導語設計。
1.網上搜集貝聿銘在世界各地設計的優秀的建筑作品的圖片,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然后,師生共同以尊敬的心情,走近世界建筑大師,了解他不平凡的一生。
2.在北京長安街,有一座雄偉的建筑引來了無數人的目光,它顯示出的驚人氣勢和高貴氣質令世人瞠口不已,這建筑便是出自貝聿銘之手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建筑大師在設計方面還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在世界建筑歷史的長廊中,—個中國人的名字被抒寫在了頂級大師的行列中,他就是美籍華人貝聿銘。1985年,他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和國家文學藝術學院聯合膺選為研究院院士。曾獲美國總統授予的“自由勛章”及美國“國家藝術獎”,法國總統授予的“光榮勛章”、美國總統頒發的“全美十佳公民獎”……這樣一位集無數榮譽于一身的藝術大師,卻有著一顆深深的愛國之心。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他的偉大人格。(三個導語的設計側重點不同:第一個是從感官的刺激入手,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第二個和第三個導語都是以先“聲”奪人的方法,引發學生對文中人物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學習本文。)
二、速讀全文,歸納出各小標題的主要內容。
做快速閱讀的指導,即:不指讀,不出聲,不回視,眼光沿書的中軸線左右移動,視幅要寬……
三、速讀全文后,復述每個小標題的主要內容,提出復述課文的要求。可以大膽地剪裁,復述不是概括大意,也不是背誦課文,是把原有的材料取舍后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述出來。這也是對學生重新組織構建語言模式、處理閱讀信息能力的一次鍛煉。
四、體會記敘、描寫、議論、說明等表達方式在文中的綜合運用。
五、課文的標題是“展示華夏文化的魅力”,如果只看標題會以為寫的是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但課文記敘的卻是世界頂級建筑大師美藉華人貝聿銘的事跡。這就給讀者留下廠思考的空間,明明是寫貝聿銘和他設計的建筑物,為什么說“展示華夏文化魅力”呢?此問題設計意在引導學生探究貝聿銘的思想根源——愛國。
[教學設計b]
采用比較閱讀法
創意說明:本文篇幅雖長,但敘述事跡平白如話,容易理解,建議使用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寫法上的特點(如:記敘、議論、描寫、說明相結合的寫法),學習人物的優秀品質。
比較步驟:①出示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②認真讀兩篇文章,找出兩文寫人敘事的異同點,字斟句酌體會兩文不同的寫作風格。
[教學設計c]
擴展聯想閱讀法
創意說明:本單元前面三篇文章分別介紹了中外名人三人,了解了他們在不同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及他們的偉大人格,課下可以借助網絡或其他渠道閱讀記錄名人事跡的文章,增加閱讀量,擴大自己的閱讀范圍,以期受到更多的教育熏陶和感染。這也是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學尤其強調和提倡的。
在認真研習課文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開展更廣闊的閱讀。教師推薦閱讀篇目,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愛好及興趣自行選擇閱讀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該給學生的課外閱讀以必要的指導,不可放任自流,走馬觀花,又不可約束過多,畏首畏尾,導致收獲甚微。如:做摘抄,寫札記,寫讀后感想等。
[資料整合平臺]
1.推薦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麗》。
2.推薦閱讀書目:《地質之光》《名人傳記》《拿破侖傳》《名人傳》或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篇4
四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教學目標
1.貝聿銘大師在建筑設計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貝聿銘大師在建筑設計中所表現出來的革新創造精神和他的一片愛國心。教學重難點
1.精心選材,詳略得當。
2.記敘、描寫、說明、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教學準備
小黑板或課件。設計思路
講解這篇課文時,要引導學生在感興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讓學生較具體地說出貝聿銘在建筑設計方面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有關這些問題,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完成。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教師導人。
你最喜歡哪一種藝術?文學還是音樂?繪畫還是書法?雕塑還是舞蹈?有青睞建筑藝術的嗎?那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位世界頂級建筑大師,他就是美籍華人貝聿銘。(板書課題。)
2.介紹人物——貝聿銘。
(1)讓學生進行介紹。
(2)明確:(出示幻燈片1。)
貝聿銘,世界著名建筑大師,曾獲得美國總統授予的“光榮勛章”,美國總統頒發的“全美十佳公民獎”。
要求:記住人物介紹。二、自主學習
師: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下面自學課文,注意以下問題:(出示幻燈片2。)
1.認真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也可以幾個人輪讀,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2.畫出并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為好的詞、句、段。
3.文章開頭兩段寫的是什么內容?這兩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文章的三個小標題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
5.文章標題有何深刻含義?
6.詳寫和略寫相結合,是本文的一大特點,文中哪些地方詳寫,哪些地方略寫?
7.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三、反饋交流
1.給加點字注音。(出示幻燈片3。)
榀剔透余瑋貝聿銘聘用躋身牛犢遺孀遴選
軒然大波摩天縈系水榭勘察
要求:讓一名學生起來讀,如果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其他學生進行糾正。
2.文章開頭兩段寫的是什么內容?這兩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開頭兩段寫了中國銀行總部大廈的驚人氣勢和高貴氣質,這樣一下子就吸引了讀者,引起了讀者的思考,這樣的建筑出自誰人之手呢?接著點出了本文記敘的對象。)
(這樣的開頭起著統領全文的作用。)
3.文章的三個小標題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
明確:(這三個小標題先講貝聿銘在國外的建筑成就,后講他在國內的建筑成就。講國外建筑成就,先講從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講后來的突出成就。全文內容層層深入,按照初露頭角——創建筑奇跡——不變的中國心來安排,最后歸結為“貝聿銘是建筑藝術家”。)
4.文章標題的深刻含義。
明確:(藝術屬于文化的范疇,貝聿銘的建筑獨特之處就在于他在設計中融進了中國——華夏建筑藝術的精華,他向世界展示的是建筑的藝術,是華夏文化的魅力。)
5.文章中詳寫和略寫的運用。
明確:(寫貝聿銘早期成就時全用略寫;寫突出成就時詳寫了三座建筑,后又略寫在世界各地的一百多項大型建筑。)
6.讓學生放聲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把喜歡的原因和同桌進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7.重點研討“在非議中屢創建筑奇跡”這一部分。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出示幻燈片4。)
①本部分中哪些地方詳寫?哪些地方略寫?
②本部分重點寫了他的具有世界影響的三座建筑物的設計和建造,它們各有何
特點?
③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
(2)小組代表發言交流。
明確:
(①詳寫了約翰·肯尼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樓、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和建造。
略寫了他設計的建筑物類型之多、范圍之廣。
②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的特點是: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 ’一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樓的特點是:向周圍環境構成高度協調的景色。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特點是:羅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③記敘、描寫、說明、議論。)四、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
(不必只局限于一個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即可。)五、拓展訓練 。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如無時間可不進行。)
《新課標作業 設計》中的“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六、布置作業 .
《新課標作業 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板書設計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余瑋
人物:貝聿銘
初露頭角——創建筑奇跡——不變的中國心
(記敘描寫 說明 議論)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篇5
課題: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學習目標】
1.了解貝聿銘大師在建筑設計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理解并初步運用記敘、描寫、說明、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學習重、難點】
學習貝聿銘在建筑設計中所表現出來的革新創造精神和他的一片愛國之心。
【學法指導】
本篇課文篇幅比較長,應讓學生在課前充分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爭取能夠理清文章的脈絡,并注重本文多種寫作方法的結合。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 字音互填,并將你認為重要的字詞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晶瑩剔透( ) 勘察( ) 貝聿銘( ) 軒然大波( )
遺shuāng( ) 初生之dú( ) lín( )選 yíng( )系
水 xiè( ) diàn( ) 定
2.細讀課文,思考:與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寫作上有哪些亮點?
3.文章介紹了貝聿銘獲得的榮譽和藝術成就主要有哪些?(按時間順序列舉)
4.讀完文章,你有疑問嗎?請將你的疑問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疑問:
二、課堂助學
1.導入。
2.各小組交流預習情況并展示
3.學習研討
(1)文章開頭兩段寫的是什么內容?這兩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的三個小標題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
(3)貝聿銘建筑設計的總體特點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語句回答,也可以根據文段內容自己概括。)
(4)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但貝聿銘是一個建筑大師,因此不能不寫他的建筑設計,為了表現他設計的藝術,作者綜合運用了描寫、說明、議論等表達方式,試各舉一例加以賞析。
4.再讀課文,思考: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為什么不以人名為題,而是以“展示華夏文化魅力”為題呢?
5.師生質疑、解疑。
6.請用一句話總結本節課你的所得。
三、課堂鞏固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20世紀70年代初,貝聿銘首次回到闊別近40年的祖國探親觀光,心中有無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來到中國。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說過:“我的根在中國。”
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在貝聿銘的心中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有人曾問他:“貝老,您相信風水嗎?”“建筑師都相信風水的,不是迷信的風水,風水有好幾種,比如說我們建筑要擺房子,要背山傍水,這也是風水。我覺得風水我們應該相信的,可是風水要是弄得太過分一點,那就變成迷信了,這個我反對。”他這樣坦誠地亮明個人的觀點。蘇州庭園的長廊曲徑、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與周圍自然景觀相輔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學的運用,在他數十年的建筑設計生涯中,都有軌跡可尋,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園內新建的香山飯店,更是他將現代建筑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相結合的精心之作。
1978年,他謝絕了一個在故宮附近設計高樓的邀請,而選擇了遠離市區的香山飯店的設計。他提出,應嚴格控制北京古城區的建筑高度,以保持從故宮向外平緩開闊的空間格局。接受了香山飯店的設計任務后,他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頂,俯覽周圍環境,而且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考察當地的大建筑和園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因此,這座新建的香山飯店,就像一個內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驚人,但是愈看就愈會感到她輕妝淡抹的自然美。
與過去設計的那些摩天大廈相比,香山飯店的規模并不算大,但是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某些建筑高出十倍。”他還說:“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國建筑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還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從香山飯店的設計,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筑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
1.結合語境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語。
(1)我的根在中國。
(2)中國建筑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
(3)貝老,您相信風水嗎?
(4)建筑師都相信風水的……
2.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從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中汲取了哪些營養?
3.文中加線的這句話的意思是
4.張明敏一曲《我的中國心》曾經唱紅大江南北,它道出了千千萬萬海外游子共同的心聲:我們的根在中國。試想:20世紀70年代,當貝聿銘首次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心中有無限的感慨,你能想象出他內心的感受嗎?請用一段話描述他當時的心理。
四、鞏固延伸
訪蘭
父親喜歡蘭草,過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帶回些野蘭來栽培,幾年之間,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個品種,像要做一個蘭草園圃似的,方圓十幾里的人就跑來玩賞,父親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幾分慍怒,此后進山去,便不再帶回那些野生野長的蘭草了。這事很使我奇怪,問他,又不肯說;只是又一次進山的時候,特意招呼我說:“訪蘭去吧!”
我們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處。那里有道瀑布,十幾丈高地直直垂下,老遠就聽到了轟轟隆隆地響,水沫揚起來,彌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著,暈出七彩迷離的虛幻。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很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了一層寒煙。香氣濃極了,氣浪一沖,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我從未見過這么清妙的蘭草,連聲叫好,便動手要挖起一株來。我想,父親會培育這仙品的——以前就這么挖出去,經過一番栽培,就養出了各種各樣的品種、形狀的呢。
父親卻把我制止了,問道:“你覺得這里的蘭草好呢,還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說:“這里的好。”
“怎么個好呢?”
我卻說不出來。家里的的確比這里的好看,這里的卻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兒好像不同嗎?”
“是的。”
“這是為什么?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
“……”
父親說:“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靈氣,長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賞的盆景。”
“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樣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也就俗了。”
父親的話是對的,但我卻不禁惋惜了:這么精神的野蘭,在這么個空谷僻野,葉是為誰長的,花是為誰開的,會有幾個人知道而欣賞呢?
“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所以它才長得葉純,楚楚的有著它的性靈。”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蘭了。高興著它的這種純樸,悲嘆以前喜歡著它卻無形中毀了它。
父親拉著我坐在潭邊,我們的身影就靜靜地沉在水里。他看蘭,也在看我,說:“做人也是這樣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獻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會對社會有貢獻的。”
我深深地記著父親的話,從那以后,已經是XX年過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體現野蘭特色的一個詞是_____ ___。
2.對文章中“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3.第2段的景物描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文章主要寫的是對“蘭草”的欣賞、品評,可文題卻用“訪蘭”而不用
“賞蘭”為什么?
5.簡要分析作者借“蘭草”這一事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答案
1.細讀課文,思考:與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寫作上有哪些亮點?
(例如本文的開頭、小標題的運用、詳略得當組織材料、多種表達方式相結合的寫法等。)
2.文章開頭兩段寫的是什么內容?這兩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開頭兩段寫了中國銀行總部大廈的驚人氣勢和高貴氣質,這樣一下子就吸引了讀者,引起了讀者的思考,這樣的建筑出自誰人之手呢?接著點出了本文記敘的對象。)
3.文章的三個小標題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
(這三個小標題先講貝聿銘在國外的建筑成就,后講他在國內的建筑成就。講國外建筑成就,先講從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講后來的突出成就。全文內容層層深入,按照初露頭角——創建筑奇跡——不變的中國心來安排,最后歸結為“貝聿銘是建筑藝術家”。)
4、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但貝聿銘是一個建筑大師,因此不能不寫他的建筑設計,為了表現他設計的藝術,作者綜合運用了描寫、說明、議論等表達方式,試各舉一例加以賞析。
多處運用了描寫的手法,如寫中國銀行總部大廈的外觀和大廳內部的園林空間、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樓的內部、北京香山飯店等;
為了說明建筑物,作者還運用了說明的方法,如寫中國銀行總部大廈的兩個入口就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為了使讀者對貝聿銘有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在關鍵之處運用議論的方法,發表自己的評論,如在主體部分的第二部分最后一段說,“他的足跡和作品可以說遍及啟蒙及世界的各大城市,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師”。再如課文結尾對貝聿銘的評價,更是作者的點睛之筆。
課堂鞏固
1.第一個“風水”是指住宅基地、墳地等的地理形勢,如地脈、山水的方向等。其中包含迷信因素。第二個“風水”指的是建筑要和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不包含迷信因素。
(1)“根”是生命之根,出生地,故鄉。
(2)“根”是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
(3)“根”是指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
2.香山飯店和它周圍的自然景觀相輔相成,光影美學的恰當運用,也使得香山飯店和它周圍的水光山色融為一體。
鞏固延伸
1.純樸
2.這里的“味”既指氣味,同時還指蘭草的品格、氣質。
3.描寫野蘭的生長環境,襯托野蘭的高雅不俗,為后文贊美野蘭作鋪墊。
4.“訪”有尋求的意思,對蘭草的尋訪表明了父親與“我”對蘭草高雅、純樸的品格的敬仰,同時一個“訪”字,把蘭草人格化,從而更突出了蘭草的象征意義。
5.一個人只有保持純真質樸的品質,不獻媚、不低俗,才能為人們所敬重。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篇6
教學目標:
(1) 掌握書下生字詞。
(2) 培養學生自讀課文自己質疑的能力,提高學生口語表達、對文字的概括、加工能力。
(3) 培養學生欣賞建筑藝術的興趣,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貝聿銘大師在建筑設計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學難點:
貝聿銘在建筑設計中所表現出來的革新創造精神和他的一片愛國之心。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課:
“建筑是凝固的藝術”,在世界建筑歷史的長廊中,一個中國人的名字被書寫在了頂級大師的行列,他就是美籍華人貝聿銘.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建筑大師.(展示多媒體課件---貝聿銘簡介)
二、解題
華夏顧名思義指中國,誰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展示了中國什么文化的魅力?
三、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并解釋詞語:
剔透 軒然大波
· ·
遴選 縈系
· ·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說出:
(1)在美國的建筑界, 貝聿銘
(1) 是怎樣一步一步初露頭角的?
(2) 在人們的非議中,貝聿銘設計的哪些建筑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3) 你對貝聿銘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四、研讀課文
〈一〉感悟貝聿銘的杰出藝術成就。
1、(1)、出示快速閱讀方法,學生快速閱讀課文。
快速閱讀方法:即不出聲,不四視,眼光沿中軸線左右移動,視幅要寬……
(2)、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出文章中能體現貝聿銘杰出建筑藝術成就的句子。
(3)、學生交流所找到的句子,教師及時評析。
2、(1)教師展示所收集到的圖片,學生直觀地感受貝聿銘的杰出成就。
(2)學生討論:作為一名導游,如何帶領游客游覽貝聿銘所設計的著名建筑。
(3)學生上臺表演。
〈二〉感受貝聿銘的一片愛國之心。
1、學生找出文中能表現貝聿銘的愛國之心的句子。
2、交流體會。
3、情景感悟。
放歌曲《我的中國心》,學生在歌曲中再次感悟貝聿銘的一片愛國之心。
五、遷移:
1、學生談本節課的體會。
2、學生談還可以通過哪些形式展示自己的愛國之心。
六、總結:
從剛才同學們的談話中,老師感受到了大家的愛國之情,我們只要立足現實,打好基礎,在學習上精益求精必能像貝聿銘那樣擁有高超的技藝,定會展示華夏文化的魅力。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走進貝聿銘、了解貝聿銘,請看本節課的作業。
七、作業:
圍繞“愛國”這一主題,請你寫一篇文章、畫一副畫、或者用其它的形式來表達你的愛國之情。
八、板書設計: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杰出的藝術成就 赤誠的愛國之心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 篇7
教學目標:
1. 了解貝聿銘建筑設計的主要成就.讓學生在領略建筑大師的風采及藝術人生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品質。(創新精神)
2. 了解貝聿銘建筑設計的主要特點及其藝術性。
3. 學習貝聿銘在為中國設計的建筑中表現出來的一片愛國之心。
4. 感受課文中通過具體事例,分清祥略,突出重點描寫人物的寫法。精心安排,選擇材料。
5. 學習描寫人物詳寫和略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和描寫、記敘、說明、議論多種描寫方式的結合的方法。(創新精神是貝聿銘一生成就的核心)
教學重點:
1. 貝聿銘建筑設計的主要特點及其藝術性.
2. 貝聿銘在為中國設計的建筑中表現出來的一片愛國之心。
3. 精心安排,選擇材料描寫人物的方法。
4. 詳略,正面側面描寫人物,多種表達方式的結合。
教學難點:
1. 貝聿銘建筑設計的藝術性、愛國情及其堅韌不舍從事設計,研究的精神和創新精神。
2. 描述人物一生,精心選擇,安排材料,突出中心,圍繞主體的寫作方法。
3. 詳略描寫,正面側面描寫的方法,及多種表達方式在寫作中的結合。
教學思路設計:
結合課文,展示貝聿銘相關建筑作品的圖片,引導分析強調學生的主體感受。教學中以學生主體學習、感悟、分析為主,教師設疑,引導組織教學。
教學情境設計:
通過學生主體閱讀,尋找相關材料,對貝聿銘這個人物先有一個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之上,體會文章選材上的用意。結合課件展示,體會貝聿銘的建筑成就、藝術美感。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 落實字詞。
2. 梳理課文結構,整體感知課文。
3. 分析課文開頭和第一部分。
4. 體會貝聿銘的建筑特點和成長歷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總人口的1/5,而這還不包括僑居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華人遍布世界各地,許多還已經加入其它國籍,成為他國公民。但國籍的更改,并不代表其秉性的變更,無論他們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其不變的是中國心,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如勤勞、淳樸、踏實肯干、開拓進取等。這些具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中華兒女,為當地為世界為整個人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和不朽的功績,也為中華民族增光添彩。
如: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 李政道 (美籍)
諾貝爾化學獎 李遠哲 (美籍)
海外華人“藝術三寶” 趙無極 (法 畫家)
周至中 (美 作曲家)
貝聿銘 (美 建筑)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有關建筑家貝聿銘的一篇通訊,課前讓大家查找了相關資料。現在就讓同學給我們介紹一下貝聿銘。(學生自己發言)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己將這位建筑界的華裔皇帝,介紹得差不多時。現在我們就作一假想,假如你是一名資深記者,現在由你來撰寫這篇通訊,那么你準備如何加工處理剛才同學為你提供的資料,即你準備突出什么?如何構思?
總結:作為貝聿銘這樣一位享譽全球的建筑家,你不論從哪個角度寫都有可寫的東西。
比如,你可以敘寫他的生平和求學歷程,說明年青時奠定的基礎是他一生輝煌的前提。
你可以選擇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表述其偉大成就。
你還可以敘寫他的家庭,突出父親、妻子對他的影響,一個成功人士背后必定有著堅強的后盾,那就是他的親人。
你還可以寫他為中國作出的貢獻,突出一個海外游子的中國情。
下面我們來看記者余瑋給我們帶來的精彩報道,看看他的構思是不是比我們的精彩。
二、朗讀、生字。(略)
三、分析:
1.題目:
剛拿到書時,我看到這個題目,我以為是介紹中國文化的,殊不知是篇人物通訊,足一介紹貝聿銘和他設計的建筑。
為什么作者不用《貝聿銘傳》、《一個偉大的建筑家》、》《建筑界的泰斗》等等,卻偏給名為《展》?(這個問題等分析課文后再給答案)
參考答案:
貝聿銘作為一位杰出的建筑師,他已不僅僅是在設計建筑,從事一種實實在在的工作,而是在用“筆和尺“進行藝術創作,設計給人帶來美感和享受的藝術作品。也就是說,他設計的建筑物,從肯、巴、香到中銀,很大程度上其意義已不再是一件單純的供人使用的建筑,而是一件經典的不可重復的藝術作品,而藝術是從屬于文化的。
而這一件件藝術作品,就出自一位承繼著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華夏兒女之手,是一現代建筑藝術同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相結合的產物,如香山飯店。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我們就貝所展示的不僅僅是建筑的藝術,更是華夏的文化,是一個海外華人的赤子之心,愛國情懷。
2.開頭:
問題1:本文開篇就提到主人公嗎?整整一段約200字,卻不見主人公,為什么?
貝聿銘是位杰出的建筑師,體現其價值的最好方式莫過于他設計的建筑物。故開篇先宕開一筆,通過描述他設計的一個著名建筑物——中國銀行總部大廈,激發讀者思考:如此宏偉建筑是出自誰手呢?從而引出設計者,本文的主人公。自然導入,既突出了其成就又點出了其身份。
問題2這座大廈的特點是什么?請用兩個短語概括。
驚人的氣勢:體現在兩個入口的數字上。
高貴的氣質:內部巨大的園林空間設計。開篇就以這具有驚人氣勢高貴氣質的建筑突出了貝聿銘建筑的獨特,不同凡響。
3.第一部分
問題:接著作者分三部分對貝聿銘進行介紹,那具體是哪三方面呢?能看第一部分側重介紹的是他什么時期的成就?
從標題“初露頭角”就可看出,此節介紹的是他早期的成就。
4.第二部分
問題1:這部分主要敘寫什么?
從“奇跡”一詞(世上少的絕妙的事物,這里指的是貝聿銘的作品。)可見該節重點介紹的是貝聿銘在建筑設計上的突出成就。
人一生能造就一個奇跡,已經是難能可貴,而貝聿銘不是一次,而是“屢創”。
問題2:“屢創”體現在哪?
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筑在100項以上,在世界各地均有,且獲獎的有50次以上。
這眾多的大型建筑,不可能一一道來,作者選擇了哪幾件來說?
肯尼迪圖書館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樓
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這三大建筑應該是貝聿銘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絕對的建筑奇跡,現在就讓同學為我們介紹這三大奇跡,看看它們到底有何絕妙之處。(學生自由介紹,圖片展示方字說明)
貝聿銘建筑的確是奇跡,同學的介紹,老師的補充,圖片的展示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貝聿銘建筑的魅力。但我們除了通過這種比較直接的方式了解,認定貝聿銘建筑的高超,還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了解呢?側面。
請找出從側面說明貝聿銘建筑藝術是奇跡的語句。
①“深深地獲得肯尼迪遺孀杰奎對……金質獎章”
②“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杰出建筑師”
③“同年,貝聿銘獲得了……巨大的寶石”
正面側面結合具體說明了貝聿銘建筑的高超設計,獨特魅力。
問題3: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又一個建筑奇跡卻是在什么境況下產生的呢?
“非議中”
“非議”體現在文中哪些語句上?
在設計肯尼迪圖書館時,貝聿銘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初生之犢”,啟用他,必然招來其它建筑師的非議。
貝聿銘設計的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也曾引起軒然大波,……毀了金字塔。
最后作者用了一句議論概述了這種現象:
“貝聿銘設計的建筑作品……成功所在”
問題4:從“非議”到“驕傲、標志”這說明了什么?從中你受到什么啟示?
貝聿銘的設計往往帶有一定的創新性和超越意識,所以在當時總是不削為部分人所接家認同,而當人們真正懂得理解他的設計意圖后,就會積極地肯定它的價值,將它推薦到很高的地位。
歷史中這種情況很多。先進的新生物的出現,總會引起社會的波動,出現各種爭議,不被一些權威人士認可。但歷史會公正地證明一切。如伽利略、凡高……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貝聿銘的什么品質?
敢于創新、勇于探索
挑戰傳統、開拓創新
5.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從題目我們就可看出此節主要表現貝聿銘深沉的愛國之情。
問題1:他的愛國之情到底體現在哪里?
①生活習慣:
“成家立業、功成名就”表明他生活舒適,事業順利。
“66個年頭”說明他離開祖國的時間已經很長,然而一生對中國的深情卻依然縈系于懷,落實到生活中就表現為語言、衣著打扮、生活習慣、家庭布置等都是持中國傳統。
②對中國的感情
回到祖國,他心中有無限的感慨。
請問他會感慨什么?
祖國的巨變,鄉音鄉土鄉情,久別重逢,游子歸鄉。
——我的根在中國(指生命的根,民族的命運,割不斷的祖國親情)
當然,作為一個杰出的建筑家,他表達對祖國感情的最好辦法莫過于在他的建筑設計中滲入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此節作者選取了兩大建筑: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
問題2:學生介紹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
香山飯店:是“現代建筑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相結合的精心之作”
找出有關根的語句
如何理解一系列關于“根”的寓意
“歷史的根”指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根)
“好的根”指優秀的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精華)
“枝”指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即現代的東西。
這一系列的比喻體現的正是貝聿銘的建筑理念,而香山飯店便將兩種理念變主現實,而正是這便充分地體現了他的中國心,愛國情。尋根究底,而這深沉的愛國情,便是成就他建筑輝煌最根本的最本質的原因。
中銀大廈:(請去香港的同學講)
相對于香山飯店,略寫,沒有具體描寫設計過程,大廈的外觀,但引用了貝聿銘的話:……
從這句話中我們體會到了什么?
貝聿銘作為一個華夏兒女要為民族爭光為國爭氣的愛國之心。
6.結束語:
最后一段,請結合標題理解。
自由討論,參考答案見前。
從貝聿銘的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可貴的東西?
敢于創新、勇于探索、敢于挑戰、熱愛祖國、永不滿足、開拓進取……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
四、中心
本文記敘了世界頂級建筑大師,美籍華人的杰出成就和對祖國的貢獻,頌揚了他高超的建筑藝術和深沉的愛國情。
課后小結:課后可將該單元的“小記者”口語交際融入貝聿銘介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