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黃埔人文歷史風采--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結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信息技術(必修)信息技術基礎》第四章第一節進行教學設計的。課標要求: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親身體驗信息加工工具的有效使用,能夠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文字處理工具表達信息,進一步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具備根據主題表達的要求進行信息的加工。
二、教學對象分析
本節課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已經能夠較好地運用搜索引擎、網上交流能力也比較好,比較熟悉信息加工工具軟件的操作,可以利用powerpoint對文字、圖片等對象做簡單的編輯。具備了基本的信息收集、處理、辨別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能根據信息呈現需求,選擇工具軟件解決問題,利用恰當的技術表現形式呈現主題,表達意圖。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具體需要,能夠富有創意地確定作品主題。
(2)提高學生自主采集、篩選、編輯、處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客觀、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促進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設計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2)采取小組協作的方式,在活動中提高與他人的協作、交流能力。
(3)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家鄉,關注家鄉人文歷史,增強學生愛國愛家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和自我設計。教師以指導者的身份給予適當的建議,并適時進行指導,以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與能力的發展。學生是個體獨立學習和小組協同學習的積極參與者,也是學習活動的評價者。讓學生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再通過學生交流展示,教師點評的方式,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在教學中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五、教學策略
情境導入→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實踐創新→展示成果→評價拓展。
六、教學環境和學習資源
多媒體網絡教室(帶收發作業功能),大屏幕投影機
七、學導過程和學法指導
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學生所在的黃埔地區有獨特的歷史文化遺跡。廣州市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嶺南文化中心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和當代改革開放前沿地都在黃埔顯現,一些資源更是獨一無二,組織學生通過對黃埔歷史文化遺跡的研究,無疑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自然和愛祖國的教育。
課前準備:
1.去自己家附近的歷史文化景點實地調查,了解歷史。(建議:去長洲島的黃埔軍校了解歷史;去波羅廟一帶實地考察,了解南海神廟的歷史風俗;或者去橫沙書香街、南灣古民居等)
2.學生課前分成若干個小組(2至3人為一小組),每組自行選定一個組長,同組的學生上課時坐在一起。
八、課時安排
本單元教學內容由3節課組成。
第一節課:確定探究主題,分析需求,規劃內容與設計。
第二節課:創新實踐,完善作品。
第三節課:作品展示,組織評價。
九、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1.談話激趣,情境導入
師:廣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旅游城市。我們所在的黃埔區歷史文化資源底蘊深厚,有很多歷史文化遺跡、自然景觀,你會介紹哪些旅游景點給外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