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個讀懂”中成長——“2010年基地教學設計與課堂展示”網絡教研活動綜述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市第二小學 高艷玲
從8月26日上傳教學設計第一稿開始,到今天已經一個多月了,經過這一個多月的網絡研討,我和各位專家、老師、朋友們一起探索、研究、交流,共同經歷著從“讀”到 “懂”的過程,使我越來越明確的認識到“三個讀懂”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下面我從兩個方面談談在整個論壇研討過程中,和老師們一起走過的研討之路:
再讀網絡教研,展現研討過程
一、關于“內容分析”
平時上課之前,都要通讀本課教材內容乃至本單元、本冊教材,要認真研究教材前后的聯系、區別,分析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于是基于以前的經驗,我寫下了一稿的教材分析:
“圖形的旋轉”是繼對稱、平移之后的又一種圖形基本變換,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中圖形變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圖形的旋轉”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靈活豐富,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在三年級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在生活情境中,通過“轉紙風車”、“看風扇轉動”、“螺旋槳轉動”等已讓學生整體感受到變換現象的特征,所以本節課呈現學生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麗圖案,使學生運用變換的知識分析、欣賞、發現美,了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制作成復雜圖形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文化價值,激發學生創造欲望,為后面設計簡單圖案做好鋪墊。我把旋轉的三要素“中心點、方向、角度”作為重點來突破,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旋轉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經過與同事們的交流、研討,發現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沒有準確的分析本節課教材的編寫特色以及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經過再讀教材,我寫下了二稿的教材分析:
“圖形的旋轉”是繼對稱、平移之后的又一種圖形的基本變換,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中圖形變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圖形的旋轉”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靈活豐富,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在三年級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本節課是在上述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通過具體實例的展示,呈現學生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麗圖案,使學生運用變換的知識分析、欣賞、發現美,了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制作成復雜圖形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文化價值,激發學生創造欲望,為后面設計簡單圖案做好鋪墊,也為后續學習“圖形的變換”奠定基礎。
本節課教材內容從“欣賞圖案”入手,讓學生觀察這些圖案的特點,然后將圖案進行分解,逐步展示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后形成復雜圖案的過程。在教學時,我把旋轉的三要素“中心點、方向、角度”作為重點來突破,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旋轉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試圖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特點。
二稿設計上傳以后,同事們沒有提出異議,于是我認為讀懂了教材的編寫意圖與特色等,可是仔細想一想,對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方面還是分析的不全面,于是又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在五稿設計中,加入這樣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