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個讀懂”中成長——“2010年基地教學設計與課堂展示”網絡教研活動綜述
圖形的旋轉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但是五稿的內容分析又使老師發出了不同聲音。
趙艷輝老師說:
教材分析一般要闡述本節教材內容的地位、知識的本質,教材編寫的特點等。你的教材分析得比較全面了,但還是感覺有的地方闡述得不到位,不夠突出重點。如教材的地位中關于空間觀念的培養問題闡述得不夠,這是培養學生空間方位想象能力非常好的一個內容,傳統教材中沒有這個內容,現在編寫進來,主要意圖是什么,需要進一步結合課程標準進行闡述。
于是,我結合《課程標準》進行了又一次的內容分析,終稿設計中如下分析:
“圖形的旋轉”是繼對稱、平移之后的又一種圖形的基本變換,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中“圖形變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新課程標準增加的內容,在三年級學生已經對平移進行了系統地學習,并對旋轉也有了初步的認識。旋轉的概念讓學生用語言表達是比較困難的事情,但是讓學生構建準確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轉
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從數學的意義上講,旋轉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圖形的旋轉”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在生活中,有各種美麗的圖案,其中有很多圖案是由簡單的圖形經過平移或旋轉得到的。本節課所展示的正是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形成復雜圖案的過程。教材從“欣賞圖案”入手,讓學生觀察這些圖案的特點,然后將圖案進行分解,逐步展示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后形成復雜圖案的過程,使學生運用變換的知識分析、欣賞和發現美,進一步體會數學中蘊含的文化價值,激發學生創造與創新的興趣與欲望,為接下來的“設計簡單圖案”做好鋪墊,也為后續學習“圖形的變換”奠定基礎。
教材編排注重以下兩點:1、在操作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特點。2、在圖形的變換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3、鼓勵學生設計制作美麗的圖案。在教學時,我把旋轉的三要素“中心點、方向、角度”作為重點來一一突破,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旋轉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試圖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特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關于“學生分析”
提起對學生的分析,我自認為對自己的學生很了解,但這只是了解他們的性格,他們的喜好,他們的興趣,但要針對與這節課來講,就沒有那么簡單了。于是,我聯系教材、聯系學生實際情況,寫下了一稿的學生分析:
四年級學生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強,思維多依賴于具體直觀形象。他們在第二單元第四課“旋轉與角”中已感知了圖形的旋轉,知道了旋轉要圍繞一個點旋轉,體會了旋轉過程中角的變化。因此,本節課探究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形成復雜圖案的過程,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還是很新奇、興趣濃厚的,他們會應用所學知識來自主探究新知,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但上傳之后,lwliu老師就提出的看法。
lwliu老師說:
學生分析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起點,我建議你從學生的知識起點、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的心理起點等方面來進行學生分析。
采納老師們的建議,在二稿設計中,我從以下方面進行“學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