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個讀懂”中成長——“2010年基地教學設計與課堂展示”網絡教研活動綜述
高老師,你在二稿設計時,要注重在個別問題提出之后,對學生的預設,應該在設計中體現。
借鑒他的建議,我在二稿設計時,對個別問題進行了預設,并提出應對策略,這樣就能調控課堂了嗎?二稿發出以后,王莉老師提出中肯的建議:
希望高老師的課前預設更充分一些,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
又如順德大良實小老師所說:
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就會出現具有自己個性的操作方法,老師在設計時就要預設好。
對,因為不是自己的學生,肯定會出現自己意想不到的問題。試講之后,才發現這樣的問題真的存在。所以,在三稿設計中,我吸取教訓,將教學活動預設更詳細一些,細化活動環節,做好每一個環節的鋪墊教學,使學生的學習障礙相對少一些。在四稿、五稿試講之后,教學效果相對好一些。
六、關于“教學方式”
教學中,我們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可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總是不放心學生,對學生放的不夠開,捆得有點緊,給予學生的探究空間相對較小,正如順德倫教小學老師所說:
高老師在設計中出現“老師提問”太多了,感受到學生仍然是在老師的一問一答中操作,缺少自主的發現。
又如趙艷輝老師所說:
看完你第五稿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錄,有一點遺憾,很多問題都是都被嚼碎了,給學生探索的空間小了,學生的自主性就不強了,個性的體驗和方法就少了。
孟范舉老師說:
關于感知旋轉的三要素。高老師的設計很清楚,分三步走,第一步利用風車感知中心點;第二部通過對比觀察風車和摩天飛輪認識旋轉方向;第三步是結合鐘表指針的旋轉,認識旋轉的角度。分小步走逐一擊破三要素,應當說目標明確,目的性很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也會很扎實。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空間到底有多大?
于是,我在終稿設計以及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吸取經驗教訓,要充分相信學生,要給予學生更大的探究時間、空間,讓他們盡顯風姿,創造高效的教學效益。
七、關于“教學行為”
一個優秀的教師,各項教學技能都要過關,所以,教學中的細節更要關注,我在前幾次的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教學過程是否完善,卻忽視了教學行為上的一些小問題,正如lwguo老師說:
聽過高老師的課,我覺得高老師還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
1、教師在演示時,一定注意讓全部學生都看清楚老師的手勢。
2、當學生敘述旋轉過程,教師手中的指揮棒應隨著學生的敘述在課件上活動。
閆校長說:
說到細節問題,我們每一位教師確實要注意,教師的每一個手勢、每一個動作都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引導著學生,尤其是數學教學,教師更要規范自己的一些語言和動作,比如高老師與學生一起邊說兩個方向邊用手勢表示時,教師應該轉身背對學生來演示,這樣更嚴謹一些。
我在思考:小事不能小看,細節方顯魅力。我應該關注教學細節,通過細節的努力,會發現自己的教學行為改變了,業務水平也會達到新的高度。
網絡研討促我成長
回想這一個多月中網絡教研的點點滴滴,深深感受著網絡中朋友們的支持和關注,感受著各位專家、老師的引導和幫助。在這次網絡教研活動的過程中,讓我經歷了一次從“讀”到“懂”的過程,使我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理解、對課堂的理解有了不同層次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