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個讀懂”中成長——“2010年基地教學設計與課堂展示”網絡教研活動綜述
關于主題圖的探究,在一稿中,我是想讓學生先自己嘗試旋轉圖形,并描下旋轉后的痕跡,很多學生不會轉,學生描圖形時,不會描而且費時間。我在想:這樣的讓學生直接去旋轉,妥當嗎?正如lihaiguo老師說:
我覺得在分析第一個大風車是怎么得來了,應該有一個預設。
實踐者說:
讓學生欣賞美麗圖案是否分為兩步,先呈現一幅美麗的圖案,再呈現由一個基本圖形通過幾次旋轉形成的圖案,激發學生研究它們的關系,從而揭示圖形旋轉的本質和特征,在此基礎上引出“基本圖形”的概念。
于是,借鑒他們的建議,我在三稿設計中,就將探究步驟進行改變,先讓學生觀察這個圖案,猜想它的制作過程,再觀察旋轉制作過程,然后進行獨立旋轉,驗證自己開始的猜想是否正確?墒,通過試講,發現學生沒有進行思考,就會照著課件的過程去旋轉。經過再三考慮,我在四稿、五稿設計時,又將這一步改為,先讓學生觀察、猜想制作過程,然后獨立嘗試形成圖案,最后再播放課件驗證自己方法。但這樣的探究過程,在實施過程,由于教師的引導,總是先操作,后說一說,再畫一畫,引起了趙艷輝老師的異議:
我認為,空間觀念的培養有很多時候(難度不是特別大),應該是先想象,后操作,再說一說。操作一是為了驗證剛才的想象,也是積累表象。如果操作后得到了答案,那么空間觀念的培養就要打折。交流要盡量往后放,培養空間想象能力,先獨立思考很重要。
想著趙老師的建議,不無道理,我在引導過程中,確實要注意這個教學順序,為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應該 “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庇谑牵诮K稿設計中,我采納了趙老師的建議,先讓學生猜想,再通過操作驗證,最后經過交流,上升為科學的認識。
(四)教學內容含量
一稿發出以后,有些老師就對本課的教學內容過多提出的異議,正如lwyang所說:
高老師的教學設計流程很完美,可是,我覺得內容是否太多,一節課能完成嗎?因為我也上過這節課,感覺有點困難?
經過試講,發現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當時,我將原因歸結為學生,因為不是自己的學生,肯定在教學過程中會耽誤時間,于是在二稿設計中,我仍然沒有改變,還是有老師提出寶貴的建議,如靈武ycj老師說:
這節課的容量好像有點大了?梢韵戎蛔寣W生充分的理解和描述旋轉的三要素,至于在方格紙上描,可以放在下一課。
于是,我嘗試了一下,在三稿設計中,將“試一試”的第二題即“畫一畫”去掉了,可是順德倫教小學老師又這樣說:
高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這樣多,全部學生是否能真正掌握?
我自己都不知所措了,可是通過試講,我發現仍然不是自己的學生,效果會很好,也許是前面的鋪墊較好,于是我決定在四稿中,將“試一試”第一題中去掉一道,將“試一試”的第二題仍然設計上,這樣更完整一些。正如lwren老師說:
看了高老師的教學設計第四稿,你將目標“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度后的圖形”又設計上了,“試一試的二題”應該設計上,可以以作業紙的形式出現,畫旋轉后的圖形,也能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
于是,采納了他的建議,在五稿設計中用作業紙出現,只考察學生畫旋轉后的圖形這一項技能。
(五)學生活動
初步構思之后,我將一稿發出了,有些環節可能與大家構思的不一樣,于是引起了老師的異議,正如高艷華老師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