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三目:“善于尊重他人”。此目是本課的最后一目,主要是告訴學生如何尊重他人。通過陶行知的事例和蕭伯納的故事,引導學生明白尊重他人首先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其次善于欣賞、接納他人;最后不做有損他人人格的事。接著,本目設計了一個寫贈言的活動,讓學生把贈言當面送給同學,從而把本課的教學活動推向高潮。如果說前二目是告訴學生如何維護自尊,本目則是告訴學生如何尊重他人,這樣,最后一框就完成了本課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懂得如何樹立自尊。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對自尊的理解,教會學生如何尊重他人。
教學難點:對尊重他人和人格概念的理解。
五、學情分析
這一課內容的設計是符合學生自身實際的需要的:
1、初一學生正處在從兒童向青少年過渡的階段:生理變化突出,身體成長快速,心理上開始尋找自己的位置,關注自我形象,自尊的需要非常強烈。人們總是通過評價標準的選擇來獲得較高的自我尊重水平,一般來說,人們都傾向于看重自己那些非常優秀的特點,而認為自己的那些缺點是無關緊要的。這就使得人們很容易出現對自身弱點的有意回避.這有礙于獲得真正的自尊。研究證明,具有高自尊的學生比低自尊的學生在學業成就上傾向于為自己樹立較高的標準。具有高自尊的學生均比低自尊者對自己的觀點更加自信,更能影響別人,更不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從而避免沾染不良習氣,維護尊嚴,維護人格。所以,學習如何樹立自尊,對于學生的品德與學業的提高有重大意義。
2、初一的學生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但由于受自身認識水平的限制,對自己的評價要么過高要么過低,對別人的評價難以正確對待,以致于形成自負或自卑的心理障礙。而認識上的偏差帶來行動上的偏頗,使得他們在生活、學習中出現狂妄、偏激、虛榮、焦慮、害怕困難、自暴自棄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幫助學生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認識及作出恰當的評價,增強自己的自信。學生只有樹立了自信之后才會獲得成功,以良好的心態接受自己,發展自己,使自己成為快樂的人。
六、課時建議
建議用4課時。用2課時讓學生從多角度把握自尊的含義:在體驗中感悟什么是自尊,知恥是自尊的重要表現,區別虛榮與自尊。用1課時讓學生明白自尊與尊重他人之間的關系。用1課時講解人與人之間應該怎樣彼此尊重,使得青少年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發展
第一框: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2課時)
回顧上冊內容:
師生共同回顧(略)
師:通過上冊書的學習,我們逐漸地感受到生活的變化和自身的成長,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今天我們來進一步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做自尊自信的人!
導入新課: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指出尊重與被尊重是人的本能需要。
得出: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板書)
20世紀初,徐悲鴻在歐洲留學時,曾碰到一個洋人的尋釁。那個洋人說:“中國人愚昧無知,生就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義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國家,等學習結業時,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鴻的油畫就受到法國藝術家的好評,此后數次競賽,他都得了第一,他的個人畫展,竟轟動了整個巴黎美術界。這樣令人驚嘆的成就,是那個洋人遠遠不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