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求路程應用題》教學反思
在上相遇求路程應用題時,學生遇到了這樣一道題,我沒有講解,而是讓學生自由大膽地想象和講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部分教學片斷如下:
甲、 乙兩列火車從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7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69千
米。甲車開出1小時后,乙車才開出,再經2.5小時兩車相遇。兩地間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師:這道題怎樣解答?
生1:(75+69+75)*2 生2:(75+69)*2+75 生3:75*2+69*2+75
師:誰的方法正確呢?說說看。
生:第二、三種方法正確,因為根據題意可知:“甲 乙2小時行的路程和+甲先
行1小時的路程即是問題。
師:講得太好了,請大家用圖表示題意,想想還有其他解法嗎?(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
生:69*2+75*(2+1)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根據問題想的。這段鐵路只有甲 乙兩車行駛,分別求出甲 乙兩車行駛的路程合起來就是這段鐵路的長度。(學生邊講邊用手指著圖說明自己的思路) 學生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原來學生竟有這樣清晰的思路和如此活躍的思維。
課后我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兩方面:
1、學生思維活躍,解題方法“多樣化”:《數學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指出:
“教師應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書上的或教師事先欲設的答案作為評價的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探索與創新精神,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列為發展性目標。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實現這一目標,這節課學生一共提出了3種解題方法,我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及時調整了教案,讓每一個想發言的學生都能表達自己的想法,盡管他們有些數學語言的運用還不太準確,但我還是給與了肯定與鼓勵。在這種寬松的氛圍下,學生有了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成功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并產生進一步學好數學的愿望。師生關系也變得和諧、融洽了,課堂氣氛活躍了。
2.師生角色的轉變:數學教學改革,決不僅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時也包括師生關系的變革。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努力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我所說的話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說說看”等激勵和引導以外,我沒有任何過多的講解,有學生講不清楚,我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說:“誰愿意幫他講清楚?”當一次講不明白,需要再講一遍時,我也只是用手勢指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在自己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上明白了算理。學生能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能說出的,教師決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教師決不插手。由于我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因此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極力展示自己的發現,使他們真正成為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本節課成功之處雖然很多,但也存在不足。優生“吃好”了,能否讓差生也“吃飽” 。在本節課上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在一定時間內只是觀眾和聽眾,對面向全體學生這點,還是有欠缺的。因此,教師課后要對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耐心輔導,樹立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不在是觀眾和聽眾,而是其他同學的合作者。
總之,只要我們的教師不僅在理念上認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且在實際行動上想千方設百計,在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把學生推向前臺,教師退居慕后,只充當教學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留給學生充裕的學習時間與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主參與觀察,操作,思考,發現,合作交流,實現數學再創造.這樣做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