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的教學反思
師:你們的組長給你們分了不同數量的優(yōu)秀卡,你有什么想法?
生:組長分的不公平,有的多,有的少。
生:組長分的結果是不公平,可是并不是他想不公平的。多出了一張,或者少一張是沒有辦法的。
師:你非常理解你們的組長的處境。
師:哪個組長來說說,你是怎么分的?
生:我是一張一張分的,分的結果是大家都是一樣的張數。
生:我是兩張一個,兩張一個,輪著分得,最后的結果是大家的張數也是一樣的。
生:我們組長是亂分的。他先給其他三個人4張,剩下來還有7張,然后再分。我覺得他應該輪流著分,這樣才好。
師:這樣怎么好?
生:比較容易公平的分。
師:觀察上面的數據,想一想,如果要你分一分的話,你會根據怎樣的標準來分?
生:公平的一類,不公平的一類。
師:你們根據這個標準來分一分。
師:今天我們就著重來研究公平的分法,你們來給這一類的分法取個名字好嗎?
生:取名字。
師:根據你的理解,誰來說說什么是平均分?(學生反饋)。
反思和分析:
1、對于不同數量的物品還是對同一數量的物品來進行操作活動。對于這個問題,我覺得對不同的數量開展操作,可以使數據更豐富,分的結果更豐富,操作活動更開放,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同時使得學生在課堂上交流的內容和素材更廣闊。也便于讓學生從不同的例證中進行類比和歸納,所以,我覺得操作材料的多樣化是具有思維質量的,能夠使學生的操作活動更有意義更有效。所以,我覺得這是現(xiàn)在教材中可以補充的內容。
2、數據的模糊性更能夠體現(xiàn)出學生在拿到任務以后的第一種思維反映,更能夠體現(xiàn)出平均分的思維的過程。
3、引導學生充分地開展交流,在交流中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啟發(fā)思考。
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這堂課經過我的幾次修改,落實下去的時候學生的課堂反映比較好,也取得了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