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案(第三單元)
我們的教育最終是為每個學生今后的生存、生活和發展服務,因而我們的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使我們的課堂與學生親近起來,與生活接軌起來。兩份教案的設計我們也體現這一點。
(一)關注生活經驗,使課堂生活化
考慮到學生上這門課之前并非是一無所知的。他們早已通過自己的生活,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會生活經驗,并在生活中養成了一些行為習慣。
因而設計教學時我們努力從學生的生活積累出發,動員和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服務。如“現場感受一分鐘”這一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平日里喜歡的活動體驗一分鐘。讓學生課堂上活動,才能真正體驗一分鐘的時間有多長,感受一分鐘能做多少事,才會產生時間是多么寶貴的感慨。又因為是學生生活的再現,相信同學們一定情緒高漲。而交流“課前調查你還知道一分鐘能干些什么?你還知道時間對其他各行各業意味著什么?”又再一次喚起了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促使他們去了解更多的信息,而老師提供的擴展資料又使學生的生活經驗得以豐富。通過這些活動的引導和幫助,使得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得以拓展、擴充、提升,也使得學生對時間的理解更加深刻。
設計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一直是我們品德老師努力的重要任務。除了老師在教學中做到情真意切,努力通過自己的動情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學設計也非常重要。第2份教案設計有這樣一個環節: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他叫小軍,也是三年級學生,他和我說,最近比較煩,到底有什么煩惱呢?我們一起來聽聽,他要對我們說些什么。接著課件播放小軍的話。“同學們,你們好,我是小軍,和大家一樣,上三年級,我整天忙忙碌碌,總是有許多事情做不好,真不知是哪里出了問題。同學們,請你幫幫我,好嗎?”緊接著播放事先拍攝好的視頻錄像。在老師動情的話語中,加上錄像富有的感染力的生活片斷,且又是貼近同學生活的實例,非常符合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對時間珍貴的感悟又深了一層。
為了讓學生了解時間的特點:一去不復回,我們這樣設計:第一步在時間老人的引領下走進時光隧道。課件出示一系列從嬰兒到少年到成年到中年到老年的不同階段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光陰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從而有了要珍惜的時間初步感受。第二步“給自己算時間”。安排了兩個小環節,先算“人的一生”,假如我們有80年的時間,其中25年左右在睡覺,走在路上有xx年左右,吃飯花去了6年左右、看電視6年左右,上廁所要1年,和朋友交談要1年,排隊一年做家務1年,過節1年,堵車6個月,刷牙3個月,大約還剩18年左右。老師邊富有感染力的解說,邊用直觀的課件演示,對學生的震撼是相當大的。再算“一天”,24小時,我們小學生要保證充足睡眠,至少9個小時在睡覺,吃飯用近2小時,路上2小時,看電視聊天2小時,刷牙洗臉個人衛生1小時,大約還剩8小時左右時間是可以自由安排。并伴以去圓的方式表示,直觀醒目,激發了學生珍惜時間的情感,為促使樹立時間觀念,爭做時間小主人奠定了情感基礎。
生活化的課堂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課堂讓學生在享受中成長。 課 題:寸金難買寸光陰學 校: 設計者: 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