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社上冊全冊表格式教案(教科版)3
教學隨筆
教學
反思課題:同一個名字叫中國 ﹙第 1 課時﹚
時間
20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節(jié)
教學
目標1、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活方式。 2、體會祖國不同地區(qū)間交流合作、共同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重難
點及
解決
策略活動重點: 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活方式。 活動難點: 體會祖國不同地區(qū)間交流合作、共同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教
學
設
計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 1.欣賞歌曲《西部放歌》或者《我的家鄉(xiāng)在日喀則》。通過歌曲激發(fā)學生的激情。 2.欣賞西部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圖片。 二、走進大西部 1.交流:你眼中的西部。學生提前去看看描述西部的書籍,在課堂上講自己了解到的西部故事。 2.辯論:西部是個“荒、遠、邊、窮”的地方還是個“大、財、寶、美”的地方。學生可以用課前準備的“西部優(yōu)勢與不足調查表”進行辯論。下面的資料可供學生參考。 西部的優(yōu)勢:(1)礦產、能源等資源豐富; (2)廣袤的土地,壯美的山川; (3)文物豐富,民俗民建具有鮮明特色。 西部的不足:(1)多為干旱與半干旱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十分脆弱,降雨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氣候干旱高寒; (2)由于長期缺乏環(huán)保意識和環(huán)保資金欠缺,大量的工業(yè)污染得不到有效及時處理,導致大氣、水資源和土地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三、“東”“西”大交流 1.教師提問:大家都詳細分析了西部的優(yōu)勢與不足,那么我想問一下,在與西部相對的東部,那里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情況與西部比有什么不足呢? 2.東部與西部相比存在的優(yōu)勢與不足。 西部 3.師小結:其實你們說得都有理,我國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地區(qū)間都存在著差異,需要彼此間交流合作、取長補短,才能達到共同發(fā)展。目前我國政府正在積極扶持西部發(fā)展。如西部大開發(fā)、援藏、支教、東西文化交流等,都是東西部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的措施。 4.東西部小朋友手拉手。學生交流自己為“東西部同學手拉手”活動準備做些什么。
教學隨筆
教學
反思課題:從遠古走來 ﹙第 1 課時﹚
時間
20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節(jié)
教學
目標 1.知道我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自豪。 2.引導學生對中華文明源頭進行探索,初步了解遠古先人的生活。
重難
點及
解決
策略 活動重點: 初步了解遠古先人的生活。 活動難點: 引導學生對中華文明源頭進行探索
教
學
設
計 一、導入——我們是炎黃子孫 1.出示人們祭拜炎帝和黃帝陵的場景的圖片(或看教材教科書第86頁的圖,有條件的可看錄像)。 2.教師提問:你知道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人來祭拜炎帝、黃帝嗎?看到這樣的場面,你有何感想? 二、人物介紹:炎帝和黃帝 1.教師提問:我們?yōu)槭裁磿环Q為炎黃子孫?炎帝和黃帝到底是什么人呢?他們對中華文明起著怎樣的作用呢? 2.學生討論,匯報搜集到的有關炎帝和黃帝知識、故事、傳說。 三、了解遠古先人的生活 1.教師:炎帝和黃帝有許多重大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為人類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實,在炎黃之前,我國已有相當發(fā)達的原始文明。 2.學生討論如下問題,了解我國古代的文明發(fā)展。 (1)我國有哪些遠古文明嗎(如:北京人、元謀人等); (2)遠古先人的生活是怎樣的(如:他們的服飾、住房、飲食); (3)說一說,教科書中出現的幾個詞語(鉆木取火、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意思,并可以用動作演示出來。 3.根據自己了解的資料并加以想像,畫一畫遠古先人的服飾、房子、生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