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譯文
《孔子世家》節(jié)選 | 2003/04/20 |
| ||||||||
|
| |||||||
[8/10] | ||||||||
于是孔子從楚國返回衛(wèi)國。這一年,孔子六十三歲,是魯哀公在位的第六年。 第二年,吳國和魯國在繒邑會盟,吳國向魯國征集牲畜豬、牛、羊各一百頭。吳國太宰嚭召見季康子。季康子派子貢前往交涉,然后才得以取消。 |
于是孔子自楚反乎衛(wèi)。是歲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魯哀公六年也。其明年,吳與魯會繒,征百牢。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貢往,然后得已。 | |||||||
孔子說:“魯國、衛(wèi)國的政治,如同兄弟一樣相似。”這時候,衛(wèi)國君主輒的父親不能按禮制即位,流亡在外,各國諸侯屢次對此加以指責(zé)。而孔子的許多弟子在衛(wèi)國做官,衛(wèi)出公輒想請得孔子來治理國政。子路說:“衛(wèi)國國君等待您來治理國政,您將先做什么?”孔子說:“一定要先做的是端正名分啊!”子路說:“有這樣治理國政的嗎,您迂闊啊!何必去端正名分呢?”孔子說:“粗魯啊,仲由呀!名分不正的話,言浯就不順當(dāng);言語不順當(dāng),事情就不成功;事情不成功,禮樂就不振興;禮樂不振興,刑罰就不準(zhǔn)確;刑罰不準(zhǔn)確,百姓就會感到無所措手足了。君子做事必須符合名分,言語必須可以實行。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語,只求一點都不馬虎罷了。” |
孔子曰:“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是時,衛(wèi)君陬父不得立,在外,諸侯數(shù)以為讓。而孔子弟子多仕于衛(wèi),衛(wèi)君欲得孔子為政。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矣。夫君子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 |||||||
此后第二年,冉有為季氏率領(lǐng)魯國軍隊,同齊軍在郎邑交戰(zhàn),打敗齊軍。季康子問:“你在軍事方面的本領(lǐng),是學(xué)習(xí)得來的呢?還是天生就有的呢尸冉有說:“是向孔子學(xué)習(xí)的。”季康子問:“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呢?”冉有回答說:“起用他就會有名聲;將他宣揚到百姓中間,向鬼神詢問他的為人而毫無缺憾。但我學(xué)通這軍事之道,即使積累功勞有千社的封賞,老師也不認(rèn)為有利。”季康子又問:“我打算召請他,可以嗎?”冉求回答說:“你打算召請他的話,就不要用小人來牽制他,那便可以了。”而衛(wèi)卿孔文子準(zhǔn)備攻打大夫太叔,向孔子詢問計策。孔子推辭說不知道,退出后命令駕好車馬而上路,說:“鳥兒可以選擇樹木,樹木怎么能選擇鳥兒呢!”孔文子堅決挽留。恰好季康子派遣大夫公華、公賓,公林,帶著征聘的禮物來迎接孔子,孔子就返回魯國。 |
其明年,冉有為季氏將師,與齊戰(zhàn)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軍旅,學(xué)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xué)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 對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質(zhì)諸鬼神而無憾。求之至于此道,雖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對曰:“欲召之,則毋以小人固之,則可矣。”而衛(wèi)孔文子將攻太叔,問策于仲尼。仲尼辭不知,退而命載而行,曰:“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乎!”文子固止。會季康子逐公華、公賓、公林,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 | |||||||
孔子離開魯國總共十四年而返回到魯國。 |
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 | |||||||
魯哀公詢問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為政之道在于選擇大臣。”季康子詢問為政之道,孔子說:“薦舉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曲小人的上面,邪曲的人就會變得正直了。”季康子憂愁盜賊為患,孔子說:“如果你自己不貪,即使懸賞盜賊,他們也不敢偷竊。”然而魯國最終沒能任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謀求官職。 |
魯哀公問政,對曰:“政在選臣。”季康子問政,曰:“舉直錯諸枉,則枉者直。”康子患盜,孔子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 |||||||
孔子的時代,周王室衰微而禮樂廢棄,《詩》《書》殘缺。孔子追尋探索夏、商、周三代的禮制,整理《書傳》,上記唐堯、虞舜之際,下至秦繆公之時,依次編排其間史事。孔子說:“夏代的禮制我能說出來,但夏人后裔杞國的文獻(xiàn)不足為證了。殷代的禮制我能說出來,但殷人后裔宋國的文獻(xiàn)不足為證了。如果文獻(xiàn)足夠的話,我就能加以驗證了。”孔子考察周代對殷禮、殷代對夏禮所作的變動后,說:“往后即使推到一百代,它的禮制也可以知道,因為總是一代崇尚文采而一代崇尚質(zhì)實。周禮借鑒了夏、殷兩代,郁郁乎文采斐然啊。我依從周代的禮制。”所以《書傳》、《禮記》出自孔門。 |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jì)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后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zhì)。周監(jiān)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 | |||||||
孔子告訴魯國的大師說:“樂曲的演奏過程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的時候,一齊出來氣勢盛大;接著展開,和諧清純,層次分明,連續(xù)不斷,一直到樂章演奏完成。”我從衛(wèi)國返回魯國,然后審定各類樂曲的音調(diào)聲律,使雅樂、頌樂分別恢復(fù)了原貌。” |
孔子語魯大師:“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縱之純?nèi)纾壢纾[如也,以成。”“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 |||||||
[8/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