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訓練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題要規范。物理是有著嚴密邏輯體系的學科。解題(特別是計算題)需要“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驟,只寫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數值計算的題,答案中必須明確寫出數值和單位”,對高一的新生一開始就要特別強調并逐漸養成解題的規范性,其次再是正確率,規范性養成了,正確率自然就升高了。我們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好表率,特別是課堂解題板書,要為學生做好示范,再讓學生模仿,最后在作業中嚴格要求,久而久之就形成習慣。我在此僅重點說說列“方程式”和作圖的規范。首先,我們老師要做到規范解題,推理嚴密,過度自然,避免思維跳躍。
在學習摩擦力時,有這樣一個題目: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面上滑行,物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 ,求物塊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
這個題目本身很容易,一看答案就是 ,老師往往忽略了嚴格的邏輯推導而直接給出結果 ,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這樣一個思維定勢:只要物體在水平面上滑行,摩擦力就是 ,顯然這是要不得的。
究其原因,還是我們自己首先沒有做到規范解題。
其次,對學生出現的不恰當或錯誤的做法要及時糾正,避免一些錯誤的想法或做法在學生頭腦中扎根。
老師在平時教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看似不重要的細節要注意規范自己和學生、及時糾正,同時還要向學生說明這樣做的危害,讓他們切實的認識到規范解題的重要性,并在認真履行的基礎上鞏固基礎知識,養成習慣,通過筆者的實際經驗證明,這樣做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訓練貫穿教育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對于物理,習題教學是學習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加深對所學感念,規律的理解和記憶的不可或缺的步驟,也是深化知識,構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的重要途徑,是促成知識向能力轉化的必經之路。我們的教學思路應該由原來的覆蓋題型、重復不斷的模仿練習轉到以問題為載體,訓練學生思維,滲透物理學的思想方法。在教學方法上要拋棄“填鴨式”,創設一種問題情景,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際或實驗中的問題切入,吸引學生去思考,以好奇心激發求知欲;接著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對問題的初步分析,“發現”新的知識,產生新的問題。我們應該知道教師代表不了學生,學生的能力必須在親身的體驗和感悟的過程中才能得到發展。目前,研究性的學習方法成為一種潮流,就是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能在參與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體驗,產生感悟,學到方法,從而有效的發展能力。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發,并在教學實踐中注意運用和改進。
第三,訓練扎實,具有基礎性、針對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層次性。我們教師應該如何選擇習題呢?高一物理是打基礎的時期。所以,首先習題應具有基礎性,避免開始就是偏題、怪題和難題,這對鞏固基礎知識是非常不利的;其次,習題應該具有針對性,一節課上下來,一個章節復習過后,重點在哪我們的習題就要針對到哪,起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不要讓一些無用的“野雞”題目沖淡了重點;再次習題應該具有量力性,難度適中,太容易則不易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深度,太難則成為學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達不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讓學生望而生畏,抹殺學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個“度”,讓學生“跳一跳,夠的著”,題量也要適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還有,習題應該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題”涉及到“一類問題”的效果,而不是就題論題,所以應該有選擇性布置作業,而不是象某些老師的“從第一題到第十題全做”或是“從13面到14面全部完成”;最后,還有一個習題的層次性問題,知識的掌握是循序漸進的,習題也應該把握一個由易到難的逐步上升的臺階,要避免講授完新知識后,立馬把大量的高三的復習題,針對對該知識點的高考題搬過來一陣狂轟濫炸,好像難不住學生就顯示不出老師的水平似的。
第四,作業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改、批改了必講評、講評了必訂正,做到反饋全面,校正及時。有些教師,借口說自己沒時間實際是在偷懶,或者是教師高估了學生的自覺性(其實有時也不是學生不自覺),對自己布置的作業不收。實踐證明不交的作業學生完成的積極性很低,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師對學生作業要做到上面四個“必”字,布置的作業一定要收,作業要認真批改,但我發現實際中,絕大多數老師對作業是只“批”不“改”,這里我當然主要指的是問答題和計算題。對作業的批改是“為結果論”,只要結果是對的,立馬一個紅紅的長長的“√”就上去了,至于學生用的什么方法,用了那些方法全然不知;只要看結果是錯的,旋即一個大大的“×”就劃上去了,至于學生錯在哪里從來不看,為什么錯了從不幫學生找原因。從而在課堂訂正作業時,對學生采用的一些好的方法沒有“發揚光大”,對學生常出現的思維誤區沒有足夠的澄清,學生整體解題思路狹隘。而老師的講解的仍然是埋在自己肚中的那壺“陳年老酒”,自己的知識也得不到更新。對做錯的題要嚴格要求學生訂正,做到作業要能全面的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校正及時。
另外,在課堂講解習題時,也必須讓學生有必要的時間去讀題、審題、思考如何解題,才能做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反思我們的教學,告訴結論,強調注意點,做解題示范,教師講的滔滔不絕,學生卻聽的稀里糊涂,這樣的教學如果沒有大量的時間去復習、消化,其教學效果是不會好的,教師教的吃力,學生學的也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