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糖果”教學案例
(1)、每次分之前,小組的成員要先商量每人分幾根,然后再分。(2)、對分的結果,記錄員要及時記錄在下列表格中。姓 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人分到 根,還剩 根。(3)、每位同學在拿小棒時要有小組長的主持下按順序進行。(4)、分的時候可以對分的方法進行修改。1、小組活動:分100根小棒。2、小組匯報、比較。3、小組互評:你認為哪組同學的分法比較簡便。 五、教學反思1、教學方案的設計要注重學情分析和調查。我認為:學生學習知識的起點并不是對知識的一無所知,也就是說學生學習知識并不是從“0”開始的;他們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建構知識,也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數學化。因此,我們在教學實施前,應該把握好學生學習的起點。這樣就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同時也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如我在教學“分糖果”時,了解到學生對分的方法已基本掌握(通過前兩節課的指導和觀察),而把分的過程記錄下來對學生來說也不是十分困難,所以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分,自己記錄。在分的過程中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加以指導,這樣即使學優生“吃得飽”,同時也使學困生“吃得消”,使課堂教學即做到面向全體,又做到因材施教。2、小組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有賴于教師的指導。小組合作意識和技能的培養絕不是孤立于課堂教學之外的,我們絕不可能說,我先讓學生形成小組合作意識,先把學生小組合作技能訓練好,然后再來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小組合作意識的形成和小組合作技能的訓練是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情境中進行的,離開了解決具體問題的情境,是不會使學生形成小組合作意識,也不能夠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技能的。同時,小組合作意識的形成和小組合作技能的培養也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因此,我們要根據所需解決的具體問題情境,精心設計小組活動。如在教學“分100根小棒”時,大數目的平均分對學生個體來說還是有很大困難的,因此像這樣的活動可以以集體的力量去解決它。再考慮到之前對學生的分工、合作技能的培養也比較少,所以我對小組合作過程的要求作了詳細的說明,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小組合作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同時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互相謙讓、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榮譽、集體的溫暖,從而形成小組合作意識。3、課堂實施中學生的生成性資源要敏感的把握和利用。我們的課堂實施的起點是學生的獨特生活經驗,這就使課堂教學有更多的生成性資源成為可能。而有一些生成性資源是非常寶貴的,它可能就是解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的金點子。如我在教學“分糖果”時,在巡視指導時,我就發現有位同學既沒有動手分,更沒有動手記,我感覺很奇怪:以他平時的表現不應該如此啊!?于是,我走到身邊問他怎么回事,他說:“我可以不用分就知道是5根了。”我更奇怪了:“你怎么知道?”他說:“四五二十。”當時我是眼前一亮。于是在匯報時,我特地叫這位學生講了他的想法,并且表揚了他“能夠把以前學過的知識運用到學習中”。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我能把他的思路進一步提升,告訴同學們我們在分的時候可以先估算后再分,那么在解決“分100根小棒”的時候,學生就有可能少走一些彎路,就有可能提高學生分的效率,節省一些時間,那就可能沒有下面一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