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糖果”教學案例
4、如何提高數學活動的有效性。是的,我們說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對課時的概念淡化了,但這決不能成為我們降低課堂教學效率的借口。再說對一個數學活動來說必定還是有其完整性的,如果每節課都把它的完整性打破,我總感覺有許多的遺憾。本節課學生在“分小棒”的過程中,出現多種策略:組1(6人小組):先是1根1根地分,結果分了幾次以后,把前面分的擦了,改成5根5根地分,分了3次5根,最每人分1根,剩4根。我問他們:“為什么把第一次分的擦了?”他們說:“那樣要分很多次,太麻煩了。”組2(6人小組):先每人分10根,再每人分5根,最后每人分1根,剩4根。我問他們是怎們想的,他們說:“6個10是60,還剩40根;每人5根,五六三十,還有10根,每人還可以分1根。”組3(6人小組):先是每人分20根,結果發現最后一個同學沒有,再改同組2的分法。組4(4人小組):5根5根地分,分5次,正好分完。組5(4人小組):先每人分20根,再每人分5根,正好分完。我問他們是怎樣想的,他們說:“我們原來自己的20根可以不分,只要把借來的20根(注:這20根是向6人小組的同學借的)拿來分,每人分5根就行了。”小組匯報時,剛匯報完兩個小組(我班有7個小組,其中6人的有5組,4人的有2組),下課的時間就到,我就只好就這兩組分的情況作簡單的比較,學生難以體驗到分小棒策略的優劣。按我先前設想應當把6人小組和4人小組的方法進行比較它的不同點,得出哪些方法比較好;然后把6人小組和4人小組比較簡便的方法進行比較,比較出它們的相同點。這樣學生對方法的優化就有比較深刻的體驗。然而當我第二天再延續前一天的活動時,我發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熱情、效果都在我的意料之外。上面我也提到,如果我在前面能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成性資源,就可能為后探索過程節約一定的時間,就可能不會有這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