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教學反思
2、這節課是要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義,從平均分來引出除法,在我提出兩只小猴子爭吵怎么分時,學生回答平均分,緊接著我有提問“那誰知道什么是平均分?”有一學生這樣回答“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樣多”,學生這個問題回答的很不錯可是我沒有抓住,應該抓住這個問題來再次強調分均分的含義,讓孩子更具體理解平均分,為下面的環節打好基礎。
3、建立平均分的意義也是很重要的,要讓孩子在具體的情境中知道在這個除法算式中每個數代表的意義,此處考慮的不是很到位,在本節課中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包含分,可是我對這個重點沒有抓住,以至于學生對此處的概念比較模糊,在遇到問題是不知道怎樣去選除數,總是把除數和商搞混。
4、這節課是用“分一分”來引出除法的,所以在學生用小棒分完之后應強調分的結果,平均分重點是在結果,而在此處我沒有重視,以至于在學生分的時候就不知道怎么去分,例如:用12跟小棒代替香蕉來分給兩只猴子,有一位孩子是這樣分的,先給同桌4 根,再給自己4根,可是剩下4根不夠分了。
5、數學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很重要,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從主題圖中去思考!
這些都是有待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分香蕉》教學反思
經過前面幾節“分一分”的除法意義的感受課,這節課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開始認識除法。
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由于有了分東西的基礎,學生很快分出結果,這時我問:“你能不能用一個簡潔的算式來表示?”學生很快說出算式,教師寫出除法算式,引導學生看書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了學習方法。在練習中我注重讓學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說出每個部分的意義?蛇有少部分學生存在問題:有的學生會擺,會圈,卻不會列式。有的學生會擺、會列式,但卻不會說各部分表示的意義。還有的學生不知除數是誰?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他列式:12÷4=3,學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動筆列式時不知除以哪一個數等等,這讓我相當的苦悶。
針對以上部分學生沒能很好的掌握的種種情況,我做了以下總結: 在前面幾節的感受課中未能把分東西時的總數,份數和每份數明確。在前面的感受課中應讓學生邊分邊說分的過程,和明確分東西有一個分的總數,還有分成的份數及每份分得的數量。
另外,在教學中未能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討論交流除法算式的意義。例如,讓學生用12個圓片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個。再指出這樣的過程可用一個算式(12÷2=6)來表示。教學時如能在這個環節后增加一個“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充分的交流討論算式的意義,或結合小猴子分香蕉的情境來說說算式的意義,相信學生對本課的難點就能迎刃而解了。
另外,還要多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會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