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
〖教學目標〗
1.結合“分一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記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教材分析〗
通過“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等教學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 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班學生全部來自于學校周圍的農村家庭,家長的文化層次參差不齊,教育意識也相差很大。但大部分學生都有很強的求知欲,喜歡動腦筋,愿意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能力較強,喜歡聽故事,愿意參加數學活動。而且經過一年的學習,多數學生都具有一定的探索新知的方法。由于學校是農村的一所中心校,沒有多媒體,只有投影儀和學具,學生對動態的東西感受較少,只能借助一些操作,但要將全體學生的操作過程展示出來是很難實施的,而且學生的操作能力、抽象概括和表述能力也高低不一,這給教師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
〖課堂實錄〗
(一)分分填填,溫故鋪墊
1.填空:
三()十二()六十二()()十八()()十八
2.☆☆☆☆☆☆
(1)平均分給了三個人,每人分( )個。 (生:每人分2個。)
(2)每人分三個,可以分給( )人。(生:可以分給2個人。)
(由練習入手,既復習了平均分,又為新知的學習找到了知識的生長點,為新課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創設情境。(出示圖)
(教科書第38頁)
師:今天,猴媽媽給猴兄弟倆準備的早餐是香蕉,請看一看,給它們準備了多少根香蕉?
生:12根。
師:猴媽媽怎樣分才公平呢?
生:平均分。
2.分一分,說一說。
師:請小朋友用小棒代替香蕉,幫猴媽媽分一分。
(學生分)
師:請李齊回答。(并請他上臺演示。)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3.寫一寫,讀一讀,認一認。
師: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們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你知道怎樣表示嗎?
生:12除以2等于6。
(師板書:12÷2=6(根))
師:12,2,6分別表示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兩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師:誰知道這個算式怎么讀?
生:讀作“十二除以二等于六”。
(師板書:“12÷2”讀作“12除以2”。)
師:你愿意教大家讀嗎?(愿意)那全班同學跟他一起讀。(生跟著讀)
師:誰知道這個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生:12是被除數,2是除數,“÷”是除號,6叫做商。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從書上看到的。
(師板書:12÷2=6(根))
被除除 商
除
數號數
師:真能干!你敢上講臺教教大家嗎?
生:敢。
師:大家會認了嗎?同桌互相說一遍。
4.猜一猜,分一分。
師:到了中午,猴兄弟家來了客人,猴媽媽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來,讓兄弟倆平均分給客人吃。猜一猜,兄弟倆是怎樣分的呢?它們家來了幾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四人小組討論,先分一分,再寫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