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統計
第2課時 統計(二)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0~122頁例2、例3及課堂活動,練習十六第1~4題。
【教學目標】
1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數據,學習統計方法。
2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3能正確地填寫統計表,滲透統計思想及方法,培養學生動腦的習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教師: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即將來臨,為了慶祝這個節日的到來,我們二年級(1)班要在這一天舉行聯歡會,大家準備什么節目來慶祝呢?
學生答:唱歌、跳舞……
教師:參加哪個節目的人數最多?
學生可能說,參加唱歌的人數最多,也可能說參加跳舞的人數最多……
教師:誰說得對呢?(學生無法回答)怎樣才能比較準確地知道我們班上參加哪個節目的同學人數最多?參加哪個節目的同學人數最少呢?
引導學生說出統計,從而板書課題:統計。
二、自主探索,經歷統計過程
1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過程
教師:我們班的同學參加了哪些節目?
(學生說,教師板書:唱歌、跳舞、講故事、彈琴)
教師:用什么辦法統計參加每個節目的人數呢?
學生一一報自己參加的節目,4名同學在黑板上分別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
2填表、分析
教師:現在(指黑板)對班上同學參加節目的人數了解清楚了嗎?
學生可能會說不太清楚,因為從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還應算出參加每個節目的同學具體有多少人。接下來讓學生算一算,并填在書上的表格里。學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教師:從統計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還想到了什么數學問題?
教師: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解決。
教師:對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數據,你有什么感受?
教師:對,在統計過程中,畫“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會經常用到。
三、嘗試運用,深化對統計的理解
教師:剛才我們統計了班上參加慶祝六一兒童節節目的人數,大家表現得真棒!現在,森林里的兔媽媽想了解它的孩子們誰采集的蘑菇的朵數最多,同學們能幫兔媽媽解決這個問題嗎?(多媒體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師:要知道它們1天分別采了多少應怎么辦?
教師:好!你們根據圖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學生獨立計算并填寫統計表。學生填完后交流,重點說一說是怎樣算的,著重強調統計表中的“合計”是什么意思。
四、獨立運用,發展統計能力
組織學生完成122頁課堂活動。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1~4題,做后交流。
五、反思小結,自我評價
教師:小朋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獲?還有什么想法?
第3課時 統計(三)
【教學內容】
教科書123頁例4及課堂活動,練習十六5~8題。
【教學目標】
1在認識簡單的統計表的基礎上,認識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的結果提出并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并能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2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對統計的過程有初步的體驗,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的結果提出并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三只聰明勤勞的小兔子,你們還記得它們采蘑菇的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