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
一、看圖質疑,揭示課題1.觀察看圖: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ㄖx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通過觀察讓學生知道綠葉蔥蘢,小葫蘆可愛; 再觀察圖畫:“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通過兩幅圖對比,引導學生質疑: 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都變黃了,落了呢?
2. 揭示課題: 我要的是葫蘆。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 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
2. 給文中生字做上記號,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字音。
3.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試著說一說,能說多少說多少)。
三、自主識字,培養識字能力
1. 再讀課文,聯系生字前后的詞語或句子讀準字音。
2. 用多種形式(如卡片、搶讀、輪讀)檢查生字讀音情況,重點檢查和糾正“葫”、“藤”、“盯”、“賽”、“鄰”、“治”的讀音。
3. 指導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憶生字。小組內互相交流。
4. 用“謝”、“盯”、“鄰”、“治”口頭組詞語,比一比誰組得多,組得正確(要注意鼓勵學生一字組多詞,發展學生思維)。
5. 指導書寫: 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點指導: “爬”、“謝”、“慢”等字)。
四、熟讀課文,了解文中道理
1. 圖文結合,說說開始時小葫蘆長得怎樣。(要反復指導學生朗讀,體會小葫蘆開始時長得很可愛。體會那個種葫蘆的人的喜悅心情。)
2. 圖文結合,說說后來小葫蘆長得怎么樣了。
3. 為什么后來小葫蘆都變黃了,都落了?(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種葫蘆的人看見葉子上長了蚜蟲心里想的話,他自言自語說的話,以及鄰居勸他治蟲,他不以為然回答的話,了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的。也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演一演,在具體環境中感悟語言。)
4. 說說你對種葫蘆人的看法。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
五、啟發想象,拓展學習
“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有一天他發現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那個種葫蘆的人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呢?啟發學生大膽想象,練習說話,也可以讓學生演一演,在具體的環境中運用語言。最后展開評價,看誰的故事編得好。
參考資料
★ 葉子: 是植物的營養器官之一,植物經過葉子吸收太陽光和二氧化碳,再與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成為植物的營養。葉子被蚜蟲吸食了汁液枯死,葫蘆得不到營養,就慢慢地變黃了,一個個都落了。
★ 蚜蟲: 是一種昆蟲,身體很小,卵圓形,綠色、黃色或棕色,腹部大。吸食植物的汁液,是農業害蟲。種類很多,如棉蚜、煙蚜。通稱膩蟲。有的地區叫蜜蟲。
★ 繞口令:
葫蘆架,掛葫蘆, 大虎二虎一起數,
大虎二虎抬頭數。 大葫蘆,小葫蘆。
大虎數數有三個, 一、二、三、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