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第一課時)
6、因為他是這樣想的,所以當他看見葉子上有一些(課件6“一些”、“幾個”變色)蟲子時,并沒有在乎,認為幾個蟲子不會影響到自己要的葫蘆的,他在乎的只有葫蘆。
7、朗讀訓練。誰來讀讀第二自然段?
四、總結設疑,鋪墊下文。
師:蚜蟲吃著嫩嫩的綠葉一天天的長大、繁殖,而種葫蘆的人有沒有在乎這些蚜蟲,只是盯著葫蘆,會有收獲嗎?我們下節課再一起
教師議課紀要:
藍靈慧:1、生字教學匆匆過場;
2、整體感覺導向問題太難,導致學生引而不發;
如:教師屏幕出示,溫馨提示第2點: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3、事物之間聯系這一重點沒有突出;
俞金鶯:1、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范圍大,難度大,所以導致冷場,啟而不發的
現象。
2、寫字時,應同時出示兩個生字“掛”、“棵”,讓學生發現這兩個漢字的異同。
3、課文的支點沒有很好的把握。
鄭 櫻:1、指導學生理解“盯”這個次時,教師是這樣提問的:你最欣賞哪個詞?學生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也沒有及時找到“盯”字,這里教師提問的指向不明確。假如換為:從哪個次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這樣提問學生應該很容易找到這個“盯”字,然后再進行“盯”字教學。
2、學生教師的評價語言簡而少,整堂中一共評價了十二次。①恩,真好。是葫蘆;②很好;③真好,你提的問題真好;④你這個問題很有價值;⑤好的;⑥好的;⑦恩,可愛了……有些地方教師沒有評價如:學生朗讀后。
章彩女:1、課文的導入很好,一開始說帶來了幾個朋友——出示了“葫蘆”的圖片,讓學生打招呼。我在想:如果圖片中的葫蘆帶點卡通式,學生的達招呼會更精彩。也許學生會說:“你好!葫蘆。”;“葫蘆,今天很高興見到你。”
2、在理解“種葫蘆的人沒把蟲子放在心上,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找到相關的句子時,師問:在這句子中哪個詞最吸引你?點撥“自言自語”,學生理解了意思,學了模樣說了。在問:還有沒有特別讓你吸引的詞?(教師強加了“盯”)。這里是否可以這樣:在學生學了“自言自語”的樣子,讓學生再讀一讀句子,看看種葫蘆的人還有什么動作,借助點出“盯”字。
童紅鳳:1、課文開始,教師出示葫蘆圖,“葫蘆”詞,再等到學生讀了課文以后,再來教學“葫”、“蘆”。這個地方可否將后面教學“葫”、“蘆”一詞提到前面,教師在出示“葫蘆”圖,“葫蘆”詞語時,會顯得更有連貫性。
2、“掛”的理解,當學生不能找到文中表示小葫蘆可愛的詞語“掛”時,教師好像有點勉強將這個“掛”提出與學生一起探討。教師說:“皇甫老師喜歡這個句中的“掛”。這樣的過渡,這樣來理解學生應該感觸不深。
學習。
教后記: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中,我運用了找句子——談感情——用這種感情來讀,這樣的讀書感悟的方法,讀多時候學生的朗讀是蒼白,沒有感情的。那么,怎樣讀書,才能讀得有感情呢?
整堂課的重點有所把握,教師也有安排了重點詞句的理解。重點詞語教師也有意識的在課堂上呈現。課堂上既有閱讀的訓練,又有寫字的練習。對本課教材的把握上也有新的認識,比如:學習“長滿”時讓學生說說枝葉的又多又密與后來長葫蘆的關系,揭示了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在“有幾個蟲子怕什么!”句子的理解上也比較到位。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重點詞語找到了,可沒有更深入地理解,詞語的深入就是對課文內容的挖掘,對文本的解讀,對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中心的把握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次,教師對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沒有很好的進行引導,總是讓學生跟著老師走。第三,識字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生字時進行,還是在課文學完后進行有待于進一步思考。最后,課文的結束是草草收場,沒有從整體上再去把握文本。整體把握應該從整體出發最后又回到整體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