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
5.同桌同學互換角色讀第3自然段,看誰讀得最好。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那個人種的葫蘆結果怎么樣呢?請你讀一讀第4自然段。
如:那個人種的葫蘆慢慢變黃都落了。
2.為什么會這樣呢?請你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思考。
如:學生可以答出如下內容:
(1)因為葉子上生了蚜蟲,那個人不去治,蟲子越來越多,葫蘆就變黃落下來了。
(2)因為葉子能制造養料,葉子上生了那么多蚜蟲,葉子長不好,果實也會受影響,所以小葫蘆都落了。
(3)因為那個人不懂得葉子和果實的關系又不聽勸告,沒有及時治蟲子,才使得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變黃都落了。
3.觀察第四幅圖,說一說那個人看到這一切是什么表情?學生可能會這樣回答:
(1)那個人看見可愛的小葫蘆都落了,他很失望。
(2)那個人看著地上的小葫蘆露出了奇怪的表情。
(3)那個人看上去有點后悔。
4.想一想那個種葫蘆的人此時會怎么想?答案大致有下列幾種:
(1)他想:真可惜呀!還沒賽過大南瓜怎么就落了?
(2)葉子上生了蟲,為什么連葫蘆也跟著遭殃呢?
(3)原來葉子和果是有關系的,葉子長得好,果實才能長得好哇。
(4)鄰居的話還真有道理,當初要聽了他的勸告也不會有今天這種結果呀。
5.有語氣地讀讀這段。
(五)朗讀課文,看誰能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六)小結: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葉子和果實是有關系的。其實呀,生活中事與事之間也是有聯系的,我們可千萬不要像那個種葫蘆的人那樣呀!
第二課時
(一)教學生字。
1.教學“每”。
(1)讀一讀拼音m7i。
(2)同學們看老師寫這個字,說說“每”的筆順。
(3)請同學們用手指在自己的小手心里寫寫這個字。
(4)指導書寫:
師:第五筆要寫在橫虛線上,兩點寫在豎虛線上。
中間一筆橫最寬。
生:在練習本上練一練。
2.教學滿、謝、變。
(1)分析字形。
如:“變”我用結構方法來記,上邊是“六”字加兩豎,
下邊是“又”,合起來就是變。
(2)“滿”是什么結構,哪容易寫錯?
如:“滿”容易寫成上下結構。
(3)寫“謝”這個字時要注意什么?
如:中間的“身”最后一筆不出頭。
(4)“變”的點撇像什么?
如:“變”的點撇像八字。
(5)正確地書寫這3個字。
(二)自學生字。
1.自己分析“葫、蘆、言、治、慢”幾個字。
2.誰愿意給大家講講你是用什么方法記字形的?
如:
(1)“葫”我用形聲字方法來記,葫蘆是植物,用草字頭表示,
“胡”表音,上形下聲合起來就是“葫”。
(2)“蘆”也是形聲字,上表形下表聲。
(3)“言”用加四筆方法記,口字上面上一點和三橫。
這三橫是一長,兩短對整齊。
(4)“治”用加偏旁方法記,“臺”左邊加上三點水就是“治”。
(5)“慢”用結構方法記,左邊是豎心旁,右上是“曰”,右中是“四”,右下是“又”,合起來是“慢”。
3.小結:同學們用了這么多好方法分析記憶字形,真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