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齒孔的故事》教學雜談
《郵票齒孔的故事》教學雜談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教研室 張敏華】
〖生字不宜過早從語境中脫離〗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是語文教學界前輩總結出的識字教學規律,至今仍然是指導識字教學的“至理名言”。筆者曾做過一個小實驗:在聽《自選商場》一課教學時,教師請學生交流課外收集的商品包裝上的商品名稱,坐在筆者旁邊的一位小女孩,熟練地讀完了自己手上所有商標的名稱。等她話音剛落,筆者就將她剛讀完的最后一個商標名稱“腹痛水”中的“痛”字寫在聽課本上請她認,不料她搖頭說不認識。接著筆者遮住“痛”字再寫了一個“腹”,她還是不認識,又寫了一個 “水”(剛學過),她馬上讀出來了。最后當“腹痛水”三個字一起出現在她眼前,有趣的現象出現了──小女孩響亮地讀出“腹痛水”。可見,學生識字是要以語言環境為依托的,離開了語言環境孤立地進行識字教學,必然是耗時多而收效微。在《郵票齒孔的故事》教學設計中,教師請學生自由讀課文后,馬上說:“老師把生字寶寶從課文中請出來,你們和他們打個招呼。”從文中看,教師沒有強調要求學生讀幾遍,估計只是讀一遍。試想讀完一次課文頂多只需三五分鐘,馬上要讓學生認讀從課文中脫離出的生字,除非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不然是很難做到的。建議楊老師在學生初讀課文時,讓學生認真通讀一遍后,提出要求:“把生字寶寶從課文中圈出來,自己讀一讀,再讀給同桌小伙伴聽。”這種檢查識字的方法,借助了語言環境,對于學生來說要容易接受。此外,還可以在分自然段朗讀中結合認讀生字或者出示帶生字的句子指導學生進行認讀等。
〖不宜繁瑣地進行字形分析〗
人教版新教材一二年級識字量大,編寫者強調在教學的不同環節增加生字的復現機會以達到鞏固的目標,而非通過繁瑣的字形分析來達成識記的目的。崔巒老師也曾說過:“認字如認人,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從我們教牙牙學語的孩子認字也有這樣的經驗:出現一個字,通過不同的方式強化他對字的印象,過不久,他就能從其他地方找出這個字,而并不需要分析字的部件組成。在這點上,筆者帶領本地區的教師在實驗階段也走過類似的彎路,每篇課文有十幾個生字,一節課往往要用一大半的時間花在分析字形上,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費勁無奈。教學進度緩慢不算,而且識記效果不好,因為難點集中,再加上平均用力,所以事倍功半。后來我們通過探究將其改進,即一篇課文有針對性地選擇幾個典型生字進行字形分析,其他生字則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反復呈現,識字效果明顯。可以考慮進行字形分析的字有這樣幾種:一類是生字中有本課要新學的偏旁,一類是字形容易混淆的字,一類是可以幫助學生積累一定識字方法的字。教學《郵票齒孔的故事》一課,建議不妨以“裁”和“撕”為例進行字形分析,因為“裁”容易與“栽”字混淆,同時這兩個字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借助漢字表義的特點識字”的方法。
【浙江省寧波市萬里國際學校 熊接輝】
〖畫中寫話〗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資源。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我們也應與時俱進,改變簡單地“教教材” 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把課文作為學習語文的例子來教,強化語言實踐,以多種形式進行寫話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