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之歌》評課稿
《楊樹之歌》是北師大教材第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寫了大西北最常見的一種樹,借楊樹之口,抒發了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贊美了楊樹默默為人類奉獻的精神。
李老師執教的這一課,整個課堂節奏張弛有度,課堂教學如一汩緩緩流動的泉水,一首優美動聽的歌曲,悄無聲息的走進學生的心田,滋潤了學生求知的心靈,學得輕松、快樂,挺得意猶未盡,教得了無痕跡。
回顧課堂,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1、識字方法多樣化。
教到二三年的老師都會明顯感覺到識字方法交流會留于形式學生參與交流的積極性不高。但是在李老師的課堂上,多樣化的識字方法卻使識字、認詞更扎實。如 “之,盤上路上一個人”、“從植物中提取出原料,將其溶于水 ,把衣物放進去浸泡九次就是染”、字謎“咸吃蘿卜淡操心”,或字理識字,或想象識字,或組詞或造句,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一次次與生字樂此不疲的游戲,一次次咀嚼生字。高效課堂在這里得到了詮釋。
2、較好的處理了主體與主導的關系,導得了無痕跡、學習水到渠成,教學互相推進,課堂輕松和諧。
由小組合作讀課文到識認生詞、生字,再到指導朗讀,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課堂螺旋上升,直到由“手拉手”是學生感悟楊樹的高貴品質,學生一路歡歌,學習在愉悅中一步步推進。課間活動使學習活動戛然而止,但優美的曲調、動聽的歌聲卻將學生再次引向深遠,享受中再次將學習所得內化。
3、對學生的評價具體、準確,真誠的贊美、和藹的態度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使課堂有了溫度、知識有了情感,即使是批評,也那么富有詩意。
4指導朗讀方法有效
語文學習讀是根本。朗讀時有層次的,初讀要讀正確、流利,再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帶上感情讀,低年級課文最終達到背誦。
李老師在初讀時大膽嘗試小組內閱讀課文,要求課文讀通讀順。學生帶著明確的要求在小組中讀。小組合作是學生分作習慣好,參與合作積極主動,從檢查效果可以看出小組合作的效果很好。
再讀時為了啟發學生的個性化解教師采用圖片展示、抓重點詞語、想想拓展說話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自讀、推薦高手讀、評價讀、齊讀等,學生的朗讀詩意盎然,一步步的讀,讓楊樹的形象逐漸高大起來,最終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師注重通過品析重點詞語來幫助學生體會句子的意思,如“陪、伴、和、手拉手”,如果低年級一直堅持這樣做,等到中高年級,語文課就會散發濃濃的語文味了,學生也才會更多的在文字中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商榷之處:
1、課文需要至少一遍的整體朗讀,這樣學生才會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
2、結束部分的處理:應該通過抓重點詞語“手拉手”到看圖體會“手拉手”再回歸課文,在品讀文字的過程中體悟楊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