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迷霧我的眼——獲獎課例的“妙筆”與“敗筆”(許嫣娜《小動物過冬》)
序:一些大賽獲獎課均經仔細打磨,千錘百煉,往往“妙筆”連連,讓人嘆服,但在教學過程中因臨場處理失當等原因,或多或少地會留下一些“敗筆”,我們在學習的同時,也要擦亮自己的雙眼……
許嫣娜《小動物過冬》
(本課教學獲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特等獎 實錄見《小學語文教師》08年12期)
師:課前我們猜了很多的謎語,這些謎語的謎底都是什么啊?(生答“小動物”)這些動物又小又可愛,跟老師一起來寫課題。(板書課題,并指導學生“物”字的書寫)
師:今天三個小動物就要陪著我們一起學習。在這些小動物中你最喜歡誰?(出示相應生詞卡片)喜歡它就要把它的字音讀準,“蜂”是后鼻音。(生讀“蜜蜂”)
師:小蜜蜂的膽子有點小,“蜜蜂”兩個字都含有小小的蟲字旁,讓我們一起來大聲地、熱情地呼喚它——(生齊讀“蜜蜂妹妹”)
師:蜜蜂妹妹聽見了。小朋友還喜歡誰?(生答“燕子”)小燕子到處飛,見識廣。我們可以親切地稱它為——
生齊:燕子姐姐!
師:還有一個誰喜歡?(生答“小青蛙”)我聽出來了,你很喜歡。“青”是后鼻音。小青蛙是怎么叫的?(生答“呱呱呱”)
師:多響亮啊!就像個神氣的男孩子。讓我們一起來跟它打招呼,讀——青蛙哥哥!
“妙筆”:課前活動既能讓學生定神,又為教學做好鋪墊,“課的發端,沒有過多的渲染,沒有拖沓的周旋”(高林生);在揭題的過程中,既指導了生字“物”的書寫,又強調了“蜂”“青”的讀音,體現了“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的思想;角色人物化也與本文童話體裁相得益彰。
“敗筆”:不喜歡就可以不讀準?此問題純粹是教師為了讓學生配合自己完成教學流程而問的,沒有思考價值,這樣的“問題”還是不問為好。
師:多么親熱的稱呼啊。它們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過得很快樂。請想一想,這三個好朋友在一起,還會干什么呢?
生:唱歌。玩。跑步。
師:哦,比賽跑步啦。看來,奧運會將在動物園繼續進行。那你會這樣說嗎?(屏幕出
示練習:三個小朋友常常在一起
,日子過得。)
生:三個小朋友常常在一起玩,日子過得很快樂。
生:三個小朋友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過得很快樂。
“妙筆”:教師有語言訓練的意識。低段有“寫話”要求,學習一些基本的表達方式是寫好話的基礎。
“敗筆”:——學生的思維并沒有發散開,一個學生只改了一個詞,一個學生照搬原文,訓練是失敗的。
單純從發散思維的角度,日子有苦有甜,有快樂也有悲傷,但此處并不適合進行這樣的發散,因為與課文的語境格格不入,如強行發散,就破壞了“課場”,顯然得不償失。所以,此處訓練不要也罷。
師:好朋友在一起,日子就是過得這樣快樂!沒過多久啊,秋天就到了——(播放秋風畫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秋風刮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