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歌教學設計
二、關于教學手段的運用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和識字主要靠他們的視聽覺系統,因此,在《水鄉歌》一課中,我合理運用了電教手段,發揮了多媒體課件的獨特優勢,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收集大量的網上資料。導入時隨著《太湖美》的優美旋律,秀麗的水鄉風光展現在學生眼前,引起學生陣陣驚嘆,從而產生對水鄉的喜愛和向往。學習課文時,每出示一段詩歌,我都在左半邊配上相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指導說話時,為了讓學生學會打比方,我找來了形象鮮明的圖片,使學生一看就明白,幫助學生打開了想象的空間。色彩鮮明的圖片,清新優美的音樂,極大的刺激了學生的視聽感官,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教學活動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想,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能合理地利用圖片、音樂、影音視頻,可以使課堂更加精彩,并能把學生的眼球牢牢鎖住,使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不知不覺地受到美的熏陶,自然而然地產生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當然,在運用的時候不能喧賓奪主,再豐富的手段也是為學文服務的。在運用圖片時,如果我能讓學生結合看到的圖以及書上的插圖展開說話,效果會更好。
三、關于練習的設計
由于說話寫話對于本班學生是一個難點,所以如何突破這一難點,讓學生開口想說并且有話可說著實讓我動了一番腦筋。最后呈現在課堂上的是這樣幾步:1.在學“船多”一節時,指導學生看圖試著打比方。
2.添磚加瓦:學完課文后,仿照課文形式,結合補充的圖片和學生的想象再續寫一段水鄉歌,學生完成這部分練習的同時也完成了對課文的補充與拓展。
3.舉一反三:語文課的練習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能夠舉一反三。續寫水鄉歌后,我讓學生結合水果圖片口頭試說了《鄉村歌》,這里仍然沿用了打比方時所用的圖片,是對前面練習的一個呼應,也降低了學生練習的難度。
4.小試身手:有了前面的兩次練習,我引導學生轉入寫話的正題——《家鄉歌》。讓學生寫《家鄉歌》,也是對第三個目標的實施,即“激發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我找來很多家鄉棲霞的美麗圖片,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欣賞家鄉風景。不到一分鐘的幻燈播放讓學生深深驚嘆,原來自己的家鄉也是這樣的美麗,自豪感油然而生。這是適時出示“小試身手”的練習,讓學生結合圖片寫《棲霞歌》,學生躍躍欲試,一個孩子發言,下面多個孩子紛紛出謀劃策,創作的積極性完全被調動了起來。于是,順理成章地引入了寫話練習——我也來當小詩人。
在設計的時候,我一直在想,這些練習會不會顯得太多了,冗長累贅?墒怯窒氲,寫話對于學生是個難點,如果我們不給學生搭好梯子,找到合適的說話題目,學生是無法一下子就說得好的。二年級的學生,并不懂得怎樣觀察和感受生活,他們對身邊的事物缺少發現。如果沒有讓學生去欣賞家鄉風光,感受家鄉之美,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教學目標就無法實現。因此,觀察是寫作的第一步。學生有了想寫的欲望后,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怎樣寫的問題了,低年級學生的寫作是從模仿開始的,《雨點》、《鄉下孩子》、《水鄉歌》這一類優美的詩歌是指導學生模仿寫作的好題材,把寫話設計成填空式,配上形象的圖片,學生才能有話說,才能覺得,原來寫話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困難?此品爆嵉膸讉步驟,將寫話的難點不知不覺地分解掉了,于是,在教學中,我把這些訓練步驟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