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教材分析(二)
二年級的識字教學有一年級950個課內字及不定量的課外識字為基礎,師生都會覺得輕松很多。因此,讓學生精確分清字形,特別是字形的細微之處,正確建立起音形義之間的聯系,是這一階段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具體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抓音形義之間的聯系
漢字因有其特定的造字規律(形聲字、會意字、象形字占多數)不難找到三者之間的聯系,應該盡量幫助學生在初次學習中刻下深刻的烙印,日后見到此字時就會出現初學時的情景。如識字3中的“長江涌”,“涌”字是形聲字,左邊表義,右邊表音,可引導學生觀察、想象潮水洶涌的畫面,牢固建立音形義之間的聯系,以后可與“勇、蛹、踴”等字比較,嚴格區分。
教學中“音形義”不需面面俱到,要根據學生水平把握重點。比如有的字在字音方面沒有問題,就沒必要反復讀字音,將更多的時間用于字形或字義的教學,如第三課“紛”,學生很容易記住字音和字形,但在使用時很容易和“分”弄混,那就應該將重點放在字義的理解上,通過查字典或組詞等方法理解這個字的含義,學會正確運用。
2、辨別漢字的細微之處
有些漢字,字形看上去差不多,學生容易出錯,如“黨字頭”和“學字頭”。教學中應該抓住每個字的重點、難點筆畫進行指導,以幫助學生辨別每一個字的細微之處,并借助形象化的教學,如產生聯想、編故事或順口溜等方法,幫助學生記憶,精確區分形近字和音近字。
3、理解漢字的本義
學生出現錯別字的主要原因是不理解字的含義。而漢字的諸多意義都是由其本義引申的。因此,讓學生理解字的本義可以避免錯別字的產生。如學習“州”,(識字三)字,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貿然組詞,就會出現“亞洲”、“周圍”、等詞,教師就得解釋:“這不是這個‘州’而是……”既耽誤了教學時間,又把學生弄糊涂了。倒不如先提供一些用“州”字組成的詞語,如“廣州”、“杭州”、“臺州”、等,讓學生認讀,再讓學生從中發現規律,從而知道這里的“州”的本義就是指一種行政區劃,多指地名,而“洲”指周圍環水的大塊陸地,如歐洲、美洲等。這樣一步到位的教學,可避免與“洲”等字混淆。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寫字組詞時就會根據意思來細細琢磨,能大大減少錯別字的產生。
當然,不需要每個字都要這樣讓學生理解本意,但對容易混淆的字,要讓學生區別清楚,并通過練習和運用讓生掌握。老師們在備課時需要重點考慮)
4、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識字方法識字。很多學生在一年級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本學年還應該著意引導學生復習、鞏固前面學過的識字方法認記生字,逐步形成獨立識字的能力。
二、多調動學生興趣,寓識字于游戲之中
據心理實驗表明,七歲左右兒童的注意力只能持續十至十五分鐘。因此,課堂教學必須采用一些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利用學生不隨意注意的規律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需要注意的是,游戲雖然可以幫助提高學習興趣,但游戲的形式不宜過多,要有重點,切不可為追求課堂形式的熱鬧多樣而占用大量時間,影響教學效果。
三、加強生字的復現、復習和鞏固。
老師們在使用教材中,反映最多的就是學過的字遺忘率很高,教材缺少更多的復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