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教學反思(精選7篇)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1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寓言的道理蘊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間,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強,反映大眾生活,成為令人喜愛閱讀的文學形式。因此,在上《寓言兩則》這篇課文時,我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教學時還注重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不同意思讀出來。在學習《亡羊補牢》時,通過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尤其是最后一段要讀出養羊人后悔的心情。在學習《南轅北轍》時,我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琢磨,看看課文中的人物是怎么問話又怎么答話的。讀完課文后學生之間相互試講這個故事,在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時,讓學生三個人一組分角色讀。在學生讀中悟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對去楚國人說說自己想要說的話。這時有的學生說他帶的盤纏越多,越不能到楚國;有的學生說車把式技術越好,他離楚國越遠;還有的說楚國在南邊,他不聽朋友的勸說,硬要往北邊走,走得越遠,就越到不了楚國。同時我結合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生活中與這兩個寓言故事相類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有效地達到了對課文的理解。
9.《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在教學《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時,我根據課文思考題“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么想的?后來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結果怎樣?”設計了表格,讓學生自學課文,收到了良好效果。出示表格以后,請學生自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表格。
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歸納學生死記的弊端,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自學獲得了知識,學會了學習。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寓言《南轅北轍》的教學首先以理解課題中的“轅”和“轍”入文,然后讓學生在文中找到點出“南轅北轍”的意思的兩個句子,讀讀體會。以為課文基本是對話,所以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對讀來體會人物的特點。同桌對讀,熟悉課文后,師生第一次對讀,教師讀朋友,學生讀坐馬車的這個人。教師在讀時,把文中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讀后讓學生比較,通過比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勸,和反襯這個人的固執,不聽勸。師生的第二次對讀,角色交換,教師在讀時,省去三個“沒關系”。學生認為這樣不能很好地體現這個人的頑固、傲慢和不虛心,因此補上三個“沒關系”,再讀課文。經過這兩次的對讀,學生從人物的言行中體會了人物的特點,既讀熟、學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讓學生同桌再對讀,加深理解。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2
《畫蛇添足》是一篇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濫竽充數》敘事平實,情節簡括,由于前后對比,并不顯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變化的環境的應對,一個“逃”字活畫出南郭處士的狼狽。
我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按照一定步驟讀書:
第一步“讀通”。借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詞句,粗曉大意。
第二步,“讀懂”。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故事內容,揣摩寓言寓意。第三步,“賞析”。分析寓言的結構、敘事寫人的特點和語言的特點。第四步,積累。用作卡片的方法,積累文言詞語,翻查成語詞典,積累運用這些成語的例句,積累寓言的常識。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兩則寓言《亡羊補牢》《南轅北轍》。針對我班學生實際情況,學生對這兩則寓言故事都很熟悉。大多數學生能說出寓言故事的寓意。課前本人也鼓勵學生自查工具書,理解文中詞句的關鍵字意與詞意,這也是本課的關鍵教學,其次也要注意朗讀訓練,理解朗讀角色,角色性朗讀,在讀中悟寓意。
學完本課,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與其說是教學還不如說是學生自已完成的,效果還不錯,主要體現在學生的習作實踐中。寓言故事都是通過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這對三年級學生不是難點,他們已經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完全能讀懂一個寓言故事。加上寓言故事趣味性強,能引起兒童的興趣,這是文本本身的特點。本人在本文中卻是注重了人物的語言訓練。語言是人物心理,品質、性情的直觀再現,幾句富有個性的人物語言,往往對突出人物特點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南轅北轍》一文中就用了四次對話揭示了故事內容以及去楚國的人不聽勸告,執意而行的性格特點。那么如何描寫人物的語言呢?在這個環節,我將習作與閱讀同步了,出示了習作訓練“——的媽媽”。效果還不錯,學生的寫作題材較為豐富“嘮叨的媽媽”“倔強的媽媽”“漂亮的媽媽”“自私的媽媽”等。在學生習作中能準確使用提示語與內容部分的標點“引號、冒號“。有孩子寫”媽媽的嘮叨“時就選擇了媽媽平時說得最多的話來寫,如”走在路上別東張西望,要靠右邊走”吃飯時“你正在長身體,多吃點不要挑食,多吃蔬菜,多吃水果。”“今天天氣有點涼,快去加件外套,把扣子扣好”等。這些現象都是符合生活實際的,也符合兒童口語的,這樣既能再現了媽媽的嘮叨,又突出了媽媽對孩子的關愛。
具體選了學生習作,根據學生習作講評要領,引出語文知識點,從閱讀中悟出寫作方法。(學生習作略)。從學生習作中能體現一種習作中的美——標點。比起平時在標點上規范多了,而且人物語言也符合人物身分,不能夸大其詞,不能胡亂編造,否則文章就失去了真實性,就沒意義。然后在寫一事件中,也許人物語言描寫較多,特別是對話,這得圍繞文章的中心,精選最能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來寫,無關緊要的可以不寫,從而做到干凈利落,精練緊湊。
從而也點撥了寓言的表現手法。從表現手法來看,寓言更多地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的方法和手段,說古論今,以小言大,借物喻人,引導學生在感知寓言的藝術形象的基礎上,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類比聯想,列舉一些與故事相類似的生活實例,然后歸納和概括其中的道理,從而理解寓意。
這個環節本花了時間作了一些最基本的修辭常識的運用點撥。寫寓言時怎樣運用多種表現手法,鼓勵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比如,夸張,它首先注意的是夸張的適用主體。尤其是廣告中最需要是一定的藝術性,而要體現藝術性就得適當地夸張。有一則化妝品的廣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這顯然是有夸張成分的,但并失真,因此使用了化妝品,給人的感覺年輕是可能的。如果說成是“今年二十,明年十一”這就有些違背藝術的真實性。同樣寫寓言,童話等使用夸張也有其特定的效應與要求。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夸張不是吹牛皮,不能無目的地亂夸張,也就是要適度。還要合理。魯迅在《漫談“漫畫”》中曾說過“燕山雪花大如席”無疑這是夸張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著一點誠實在里面,給人感覺燕山原來這么冷。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是笑話了,因此夸張不能隨意,不能不顧事實的現實基礎。違背了現實就是“夸而不當”。比如“稻粒賽玉米,黃豆像地瓜,花生像山芋,山芋趕南瓜”“樹皮變棉花”等這都是“夸而不當”同時夸張也也要適合人們的心理需求和習慣。如“他的鞋子像只船”這是符合人們的口語習慣的。如果說他的鞋子太大,只得用箱子當鞋穿,這就不符合漢語的習慣了。當然在夸張中感情色彩也很重要,也就是說,夸張要有新意,要給人以新的感覺。這作為語文老師還是可以提示學生了解一定的修辭運用,修辭在語文中是很重要的,“沒有修辭的文章不算文章。”這是葉老先生說的。沒有修辭的奠基也算不上文學藝術。
或許本人的教學導向根本就是違背小學生年段目標與需求。但本人認為我的學生知道的東西還是不少的。雖說是在年級學生,但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在習作中知道怎樣去組織文字或修辭,引用等寫作方法。
總之,在本人的教學中每篇例文我都會去研究此文在此的作用與用途,以及作者的意愿,其實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導師,作為語文老師,只要去認真研究語文,總會發現自己該教給學生什么,教會學生什么,學生該學些什么,又該去完善些什么……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4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浣紗小學 趙飛華
《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這兩則寓言,使我們明白了學習、做事、做人的道理。這樣優秀的寓言故事還有很多,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讀一讀“鄭人買履” “買櫝還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會讓大家得到更多有益的啟示。
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扁鵲治病》課后反思2
感受最深的教材處置介紹或教學片斷摘錄: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以對話為主,在教學時,俺也是放手讓同學質疑,解疑。在這堂課上,同學提出了幾個較有價值的問題:
1、蔡桓公為什么總是不聽扁鵲勸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聽扁鵲的話,扁鵲為什么還要幾次三番對蔡桓公說他的病呢?
3、扁鵲可以直接告訴蔡桓公不治的后果,為什么要一次次地說?
對教材的考慮及對教學的反思:
第3個問題引起了紛爭,同學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細體會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說,蔡桓公根本不會聽的,一位是天方夜譚,因為當時他覺得身體很健康。有的說,這樣將會使蔡桓公誤會更深,以為他又在故弄玄虛。有的說,假如那么直接,說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會把扁鵲拉出去殺了,不是說“伴君如伴虎”嘛。最后再回到扁鵲這個固執偏見,自以為是,最終導致小病不醫,一命嗚呼的結果。這個問題深化了對全篇課文的理解。
《扁鵲治病》課后反思3
俺曾執教《扁鵲治病》這課,在總結全文的時候,問同學:“學完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同學小手林立,爭著回答問題。
a生說:“俺學會了文中的生字詞,知道了‘諱疾忌醫’的含義,就是說有了病,一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老老實實地醫治。有了缺點錯誤,也一定要聽取大家的批評,認認真真地改過。”
b生說:“俺知道扁鵲的醫術高超,不用任何檢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現在的醫生強多了,他真了不起。”
c生說:“俺知道蔡桓公太驕傲了,聽不進他人正確的勸告,俺們要虛心接受他人正確的意見。”
(同學們都各抒已見,說得都很好。)
突然,同學d站起來說:“俺跟大家想法不一樣,俺認為扁鵲不該跑到秦國去。因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總可以延長蔡桓公的壽命吧!生命無價!”
聽了d的發言后,同學們都把手舉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來,或離開座位,有的則和旁邊的同學私語起來,似乎在小聲討論扁鵲的對與錯。此時,俺想這是個讓同學充沛展示自俺,體現他們個性的時候。于是,便稍稍做了個恬靜的手勢,說:“同學們,扁鵲應該怎么辦呢?請你們有秩序地發自身的見解,并說明理由。” (同學稍稍恬靜)
有的說:“扁鵲應該跑到秦國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說不定還會搭上自已的小命。”
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雖然蔡桓公開始不聽扁鵲的勸告,但現在他已知道錯了,肯定會配合治療,說不定會治好呢!”
緊接著,一同學反駁說:“蔡桓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現在的癌癥,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說:“扁鵲在初遇蔡桓公時,就應想法設法讓蔡桓公配合治療。這樣,扁鵲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許還會得到好多珍寶呢!”
(就這樣你來俺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作為教師,俺并沒有到此為止,急于下結論,而是趁熱打鐵,讓同學在課后去把自身的想法寫下來,寫話題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鵲……》
【分析與反思】
以上教學片段真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也是俺沒有預料到的。但同學的回答卻讓俺看到了同學的世界是充溢無限想象力的,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并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身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學片段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新觀念:
一、同學為主體,同學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同學的學習行為,充沛體現了以同學為主,讓同學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范同學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同學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他應該怎么做呢?同學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身的看法,有的談到了“生命無價”的深刻含義,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同學是考慮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同學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二、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
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放任同學,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同學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同學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同學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三、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尊重同學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規范在總目標的表述中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從同學發展的內在需要動身,注意不脫離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價值觀的引導與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聯系起來。《扁鵲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教師在注意上述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同學的獨特體驗,鼓勵同學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5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語言都出自《戰國策》。這兩則寓言,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解釋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在把握故事內容上,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有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寓言的方法。
一、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故事講了一件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對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的形象地認識,體會蘊含的道理。(1)先讓學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內容。(2)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這兩個詞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后悔一詞中了解到了什么?從?“接受”一詞中明白了什么?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后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
三、重視課后思考題。可以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個寓言故事。(但是不要讓學生背誦課文)教師要盡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講的例子要多一些,廣一些。思考練習題到最后。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6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
寓言故事的語言明白如話,情節簡單,線索分明,我在教學時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及知識積累,引導學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想象。這樣不但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有助于他們感悟故事里所寄托的寓意,收效不錯!
其次通過語言文字的品味,歸納出伊索寓言的特點。更進一步要求,根據其特點,開動腦筋自如地運用語言文字來改寫、續寫、編寫寓言。那就惟有老老實實、扎實實地做到“讀書為本”。所以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得到道理的領悟。
通過品讀語言,提高學生語言的表現力。這樣更感性一些,能上得更有語文味。在課堂評價語言上,我更注重了傾聽和及時評價,更注重抓住細節,不同角度地評價。評價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減少了平日里比較隨意的評價。
但出現的問題是,如何調動學生參與,而不是教師的“獨角戲”。評價時候,教師先不發表意見,給出時空讓學生參與。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
今天的語文課上的是《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以及《蟬和狐貍》。
上完課覺得今天的課前半節上得很順利,也就是《牧童和狼》這則寓言故事的教學很順。而第二則故事稍微遜色一點。主要是感覺教師的教學意圖和學生的接受方面存在一絲不融洽。反思一下,覺得主要問題在于教學設計。
第一篇故事的教學,采用順著課文的敘述順序來進行。一段一段導讀下來,重點的地方引導學生感悟和體會,指導好朗讀。寓意的理解隨著故事的結束自然領悟。這樣教學的好處是順文而導,水到渠成!學生理解和接受得較好!而且整個感受文本的過程,是隨著作者的敘述,學生饒有興致地讀下來,學生學得有興趣,感受收獲頗多!
第二則故事的教學,我采用直奔主題的方法。首先揭示表述寓意的一句話,“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讓學生默讀全文去找一找,文中的“蟬”從哪些人的災難中吸取了教訓?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對于寓意的理解也基本上結束了。但在反饋環節中,我卻明顯感受覺到學生對于寓意的理解是不到位的。反思一下,覺得這樣的教學設計,對于學生來說更多的只是在尋找答案,缺少了品位語言的過程,沒有了完整感悟文章的過程,因而顯得枯燥無味。況且這些答案學生一讀文章也能很快地知道了,沒有多少探究的價值。同時,由于打亂了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生對事情發展的前因后果也不是特別明了。由此看來,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采用直奔主題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我想:今后對于按事情發展順序敘述的文章,采用順文而導的方法會更有利于教學的順利展開,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感悟語言!
授課是為了引起學習者的知識上的認同,情感上的共鳴,還是為了教學環節的花哨,過程的與眾不同?值得我們思考.
無論什么,過程總是最美。有時直奔主題的不僅僅是教學,還有為了一些目標而一大步浮躁的踏過生活。在尋找人生明亮的位置時,我們卻常常忽略了一路最美的風景。美麗的,就在眼前,就在我們稍稍側目的那一瞥里。
《伊索寓言》反思
在師傅張莉老師的指引下,對《伊索寓言》的執教方式做了全新的改變。站在高年級語文學段目標出發,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緊緊抓住寓言的特點,首先指導學習第一則故事《狐貍和葡萄》;在學習第二則故事時先總結學習方法:1、找道理;2、聯系故事說道理(抓住道理中的關鍵詞找相關語句);3、結合生活說說道理。
《伊索寓言》三個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學生,讓人情不自禁地要循著故事情節讀下去。故事結尾,一句精煉的話語道出寓言的深刻內涵,引發學生去思考,去回味。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發揮,我在教學中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1.充分發揮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會有一些可供學生進行想象的空間存在。例如《狐貍和葡萄》一課,狐貍會想盡辦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合理想象。學生興趣來了,盡情地交流:
有的學生說: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來,但卻失敗了。
有的學生說:它拿來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還是不能夠著。
有的學生說:它用向葡萄扔一把小石子,可落下來的都是劣質的,不能吃.
還有學生說:它去爬葡萄架,可葡萄架的棍子太細太軟,它的爬樹的本領不行,跌的哇哇直叫.學生的想象力讓我欣喜,然后我再讓學生體會狐貍此時的心情,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鋪墊之后,故事的寓意學生自然而然就說出來了。
2.恰當運用表演。在語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寫到了牧童的兩次大叫。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體會,自己琢磨這兩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體會之后,讓學生開始表演了。雖然第一次表演不成功,但讓學生評價后,同學們知道前幾次牧童喊"狼來了"時,村民應表現出焦急的樣子,在最后一次喊"狼來了"時,村民的再也不理睬牧童的話語,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學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體語言傳遞出的是他們對牧童否定,對寓意的深刻領會。
3.注意故事對比。《蟬和狐貍》與我們曾經學過的故事《狐貍和烏鴉》有其相似之處,但一貫被視為狡猾的狐貍在這則故事中沒能實現自己的心愿。抓住這個不同結局,我引發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烏鴉會上當而蟬沒有呢?這個以舊帶新話題吸引了學生,他們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時,自覺地探究出蟬的聰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深刻寓意。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7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
同樣是“騙”,但對象和目的都不同,《狐貍和葡萄》中狐貍是在騙自己——自欺欺人,目的是自我安慰;故事《牧童和狼》中,牧童是在耍弄村民,目的也許是出于好玩,或許因為無聊至極,找刺激;《蟬和狐貍》一文中是蟬騙狐貍,目的是設下一個圈套,以吃掉蟬,用心險惡!但有意思的是,三則故事的結局——騙人者均沒得到好下場!由衷感嘆編者的獨到匠心,和教學設計的獨到見解!有了這樣的啟發,教學完這三則故事,我嘗試著讓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對比閱讀,如:關于“狐貍”這個角色,許多故事中都涉及到它,對比著讀讀這些故事,再來感受感受狐貍的形象,說說自己的認識,再如:《蟬和狐貍》中狡猾的狐貍碰上“對手”了,沒能得逞,但是《狐貍和烏鴉》中的烏鴉為什么上當了呢?對比著讀讀,談談自己的啟發。學生興致很高。
《伊索寓言》的教學反思
一、大膽調整課堂結構,將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
《伊索寓言》是由《狐貍和葡萄》《牧童和狼》《蟬和狐貍》三篇寓言組成的,由于這三篇寓言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因此,我將前兩則寓言放在第一課時教學。第二教時主要是完成《蟬和狐貍》的教學。教學時,我將課外寓言引入課堂,先用學過的《狐貍和烏鴉》和《蟬和狐貍》進行比較閱讀,弄清烏鴉為什么會受騙,而蟬卻沒有受騙?從而理解寓意“聰明的人善于從別人的教訓中吸取經驗。”然后,相機拓展,又補充了幾則伊索寓言,真正做到了“把文讀短,把書讀厚”。
二、重視挖掘文本內涵,將補白說話與復述課文結合起來,培養創造性思維。
“想象是思維的一朵奇葩”。有經驗的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內涵,尋找能夠進行想象訓練的訓練點,在課文情境中進行補白說話訓練。如果教師準確地把握住了補白訓練的訓練點,既能很好地突破教學難點,領悟文本的核心價值,又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如:第一教時,《狐貍和葡萄》的教學重點就放在“想象狐貍想了哪些辦法去夠葡萄”這個想象訓練上,在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領悟寓意。《牧童和狼》的教學重點放在“狼真的來了,牧童喊救命,村民們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想象訓練上,從而理解“說慣謊話的人,即使說真話,也沒人會相信”這個寓意,最后要求學生能將想象內容放進文本中,進行創造性復述。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
學習伊索寓言的過程是輕松愉快的,學生對這幾則故事耳熟能詳,從小就是聽著這些故事長大的,特別是《狼來了》的故事,所以課前我先布置學生講講這幾個故事,要像外婆(奶奶)講故事一樣吸引他人。學生的興趣高漲,課上,在學生講故事的過程中詢問小孩為什么沒有狼來卻喊狼來了?到后來狼真的來了卻沒人來救他和羊了呢?從這個故事中你學到了什么呢?這些問題隨著故事的深入,學生馬上就能思考并作出回答,并能將此聯系到學習生活中的誠信做人!而學習《狐貍和蟬》,我聯系了《護理和烏鴉》,請他們比較這兩只狐貍的共同之處,及烏鴉和蟬的不同之處,并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再讀讀,講講,演演,學生學得也特別有勁!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
在這次教育督導中,我執教了《伊索寓言》一課。有些想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課文的類別與前三篇相似,都是通過故事,贊揚美好的東西,抨擊丑惡的東西。課文涵蓋了三個小故事:《狐貍和葡萄》、《牧童和狼》、《蟬和狐貍》。這三個小故事都非常的簡短、淺顯,課文的寓意,直接由最后一節揭示,有利于學生把故事與寓意聯系起來,與關鍵詞句對應起來理解。
一、尋求寓言的紐帶
三個獨立的小故事,如何在一節課中進行教學,且不去研究編者因何將這三個小故事放在一起,組成一篇文章。單從“用教材教”的角度來思考,我似乎覺得如要一則則的來教,則顯得太過于生硬。因此,我反復的閱讀教材,查閱相關的資料,漸漸地“謊言、假話”這些字眼逐漸從文本中浮現出來,于是“謊言、假話”成了三則寓言故事的紐帶。我出示:“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狼來了,狼來了!”“您的歌聲多么美妙!您真是個天才的歌唱家。” 讓學生比較一下,發現三句話的意思不一樣,但是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三句話都是假話,騙人的話。進而讓學生從三則寓言中去尋找故事中的牧童和兩只狐貍為什么要說假話,以此為突破口,有效地引導學生了解故事,體會故事的寓意。
二、填補文本的空白
故事越短小,語言越精煉,留給讀者的閱讀空間也就越大。《狐貍和葡萄》中,狐貍說:“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這其實是中國式的阿q精神的典型詮釋。狐貍的心理是欲得之而不得,因而自我安慰。因此教學中我讓學生抓住“狐貍想盡了辦法”中的“想盡了”來展開想象,通過交流,一只對葡萄垂涎三尺,丑態百出,但還死要面子的狐貍嘴臉躍然紙上。《牧童和狼》中寫道:他好幾次大叫:“狼來了!狼來了!”我引導重點想象他第一次大叫和最后一次大叫時的情景,引導學生分析牧童惡作劇的不同結局,體會牧童的行為其實是害人害己。《蟬和狐貍》中我引導學生讀好狐貍的甜言蜜語,想象狐貍嘴上是這么說的,可心理是怎么想的呢?通過交流,一個口蜜腹劍的奸詐貪婪的狐貍嘴臉也就露了出來。
三、拓展課堂的外延
《狐貍和葡萄》,寓意是: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牧童和狼》的寓意: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蟬和狐貍》的寓意: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如果單是從文本來說,理解了這些也是僅是完成了教材的任務,但教材終歸是個例子,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培養閱讀的興趣是更為重要的目標,因此我適時引入“我讀書,我快樂”的閱讀活動。乘熱打鐵,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熱情。
四、一點思考——辯證地看寓言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好像這樣的人像狐貍一樣“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學生們對于狐貍的表現都感到好笑。我請學生換一個角度思考:有的事情真的能力達不到,用這樣的方式安慰自己,你覺得如何呢?
牧童的謊言固然可惡,但謊言都是不好的嗎?例如:醫生對一位生病嚴重的病人隱瞞事情,以讓他有良好的情緒面對病痛;老師讓成績不好的學生用舉右手和舉左手表示自己是否掌握知識想要發言,讓別的學生認為這個成績不好的學生很棒;媽媽做的飯明明不太好吃卻告訴媽媽味道很好……這些都可以嗎?
《蟬和狐貍》中蟬非常聰明機智,但是這樣的人固然聰明,但是會有什么不足呢?
我想:寓言故事的內容是大致不會變的,但隨著時代的遷移,我們也不能墨守陳規,該與時俱進地學習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