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科學第三單元教案
內容與環節預設
個人二度備課
課后反思將結成塊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盤子。(2)出示豌豆發芽后的石膏(提早準備的)。(3)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4)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4、小結,延伸。(1) 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2)現在我們能夠解釋山上的巖石為什么布滿了裂縫,山腳下為什么堆滿了碎石了嗎?(3)我們能描述巖石風化的過程嗎?(4) 推測一下這些碎石再繼續變化,會成什么樣呢?三、風化作用改變了地形地貌1、巖石的風化改變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許多美麗的景觀,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大自然的杰作吧。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關圖片和資料,師生共同欣賞分析成因。
板書
設計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
作業布置或設計1、我們的家鄉有沒有特殊的地質景觀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請課后好好去搜索調查一下吧! 2、《作業本》課后反思:
教后整體反思
學校科學具體課時備課表
單元(章)主題第三單元 4任課教師與班級
本課(節)課題土壤中有什么第 課時 / 共 課時
教學目標(含重點、難點)
及設置依據【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2、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教學難點】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分組器材:為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去掉上部的透明飲料瓶、鑷子、小棍、水、牙簽等。教師演示:有關圖片和課件。
教 學 過 程
內容與環節預設
個人二度備課
課后反思一、引入
內容與環節預設
個人二度備課
課后反思
1、整塊的巖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又是怎樣變成土壤的呢?
2、學生猜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吧!
1、觀察新鮮濕潤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土倒在紙上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觀察?我們觀察到了什么?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2、觀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資料閱讀:根據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這些統稱為巖石的微粒。沙礫(小石子)直徑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