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上冊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教案
【教學目標】 第六課時
科學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內耳構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聲音通過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這種振動信號傳遞到大腦,通過大腦的加工,我們就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了。
過程與方法:
通過研究大小、遠近不同的聲音是怎樣對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動產生影響的,解釋人耳鼓膜的作用;通過體驗活動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細心觀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鼓膜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耳朵到底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教學準備】
耳的結構圖、1個玻璃杯、氣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細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過空氣傳播到我們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呢?
二、認識耳朵的構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必須認識耳朵:出示耳朵的結構圖。師介紹耳朵的各部分,請學生推測:外耳、中耳、內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點了解鼓膜在幫助我們聽到聲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樣振動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觀察比較估摸的振動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須有鼓膜,可是我們無法拿真實的鼓膜來研究,我們就來做一個“鼓膜模型”來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簡單介紹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強調:盡量將氣球皮繃緊),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點細沙。
2)分組實驗:一學生拿著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擊,仔細觀察“鼓膜”----氣球皮的變化。
交流反饋:當物體發出聲音時,鼓膜會發生振動,這種振動傳到大腦里,大腦經過加工后,我們就聽到聲音了。
2.研究鼓膜振動與發生物強弱、和它接收聲音遠近的關系
分組活動:當學生拿著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擊時,仔細觀察“鼓膜”----氣球皮振動的不同;當學生拿著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較遠的地方敲擊時,仔細觀察“鼓膜”----氣球皮振動的不同。從以上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什么?
交流反饋:發聲強,鼓膜振動厲害。發聲弱,鼓膜振動微弱。
距離近,鼓膜振動厲害。距離遠,鼓膜振動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動傳到我們的大腦中,大腦經過加工,使我們聽到了聲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嗎?你能設計實驗證明嗎?
交流反饋:
五、總結:我們究竟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六課后反思:
我的教學主要流程是:想辦法讓尺子和橡皮筋發出聲音,想一想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尋找尺子和橡皮筋發聲時的共同點→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課上下來,覺得這樣的流程走,學生的思維發展軌跡還是很清晰的,但是,集體備課時交流了這一課,覺得自己有兩個地方沒有把握好:
1、想法讓尺子和橡皮筋發出聲音,學生有用尺子磨擦桌子的、摔在地上的……其中有一大部分發聲的方法很難觀察到振動,這無疑給學生發現振動增設了障礙。
2、觀察到振動后,沒有讓學生具體地描述振動,只是給出了振動這個詞,恐怕在一部分學生的心里,對什么是振動還是有疑惑的。我聽到同組的老師提出的一個方法,讓學生用手的動作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模仿出來,再給出像這樣來回運動叫做振動的概念,這種方法非常好。于是,我在后面一課里補了這個環節,很遺憾,補的就是補的,效果不如預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