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 宇宙教案
5、對學生的假說進行評價。
四、閱讀有關環形山成因的資料。
1、談話:剛才同學們對環形山的成因進行了大膽的推測,下面我們看看科學家提出了哪些假說?他們用了哪些證據來支持假說?有哪些證據是我們模擬實驗中沒有注意到的?
2、學生閱讀課本52頁環形山的成因資料(或播放有關環形山成因的錄像資料)。
3、思考:你們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測嗎?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書設計:
3、我們來造“環形山”
一、環形山特點:分布雜亂、數量眾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二、成因:火山噴發說、撞擊說(隕石撞擊是主要原因)……
4、日食和月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2、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地球處于月影中時,因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則是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
過程與方法:
1、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對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
3、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意識到設計科學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夠大膽地想象,表達自己的想法。
3、意識到模擬實驗與推測和客觀真實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識到天文現象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
【教學重點】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教學難點】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學準備】
有關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圖片、照片、課件、錄像資料、書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電筒、觀察記錄表;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認識日食發生的過程及特點。
1、設疑激趣: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月相變化,知道月球的圓缺變化是在一個月內發生的,可是有時在一個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圓缺變化的全過程,你們看過嗎?這叫什么現象?
(板書“月食”)
太陽是否有時也會有圓缺現象?(出示日食發生過程的圖片)這叫什么現象?
(板書“日食”)
你們聽說過日食和月食嗎?關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問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課題板書)
2、講述:我們先來研究日食發生的過程及特點。
3、(播放日食發生的過程錄像)討論并交流:日食發生過程有什么特點?從這些特點中你有何推想?
4、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整理并適時補充日食發生過程的一些其他事實性資料。
5、小結日食發生過程中的一些特點:(1)太陽被一個物體擋住了;(2)擋光的物體是圓形或球形的;(3)擋光的物體是運動著的;(4)擋光的物體看上去和太陽差不多大;(4)地球、擋光物體和太陽差不多在一條直線上。
6、提出問題:根據日食的特點,你認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過程預設:(1)太陽被遮擋的部分邊緣是弧形的,說明擋光的天體是圓的。(2)在日食過程中,有時太陽的整個球面都被擋住了,成為黑色,這說明擋光的天體,從地球上看與太陽一般大小(3)太陽被遮擋的部分從西邊開始,向東邊移動,說明這個天體是自西向東運動的,綜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擋住了太陽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