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細胞教學設計
顯微鏡的發明和列文虎克的研究工作,為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利用顯微鏡發現,各種傳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細菌引起的。這就導致了抵抗疾病的健康檢查、種痘和藥物研制的成功。
據說,列文虎克是一個對自己的發明守口如瓶、嚴守秘密的人。直到現在,顯微鏡學家們還弄不明白他是怎樣用那種原始的工具獲得那么好的效果.
顯微鏡是人類各個時期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它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于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里。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數以百計的“新的”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部構造。顯微鏡還有助于科學家發現新物種,有助于醫生治療疾病。上圖:這是17世紀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的顯微鏡。它有一根內裝透鏡的簡易皮管,安放在一個可調整的架子上。灌滿水的玻璃球用來把光聚焦到物體上。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制造出來的。發明者可能是一個叫做札恰里亞斯•詹森的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制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并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后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后,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安東尼•凡•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制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制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洋蔥細胞,
(1) 制作洋蔥表皮薄膜,(教給學生用鑷子從洋蔥表皮撕下一層薄薄的膜,進行觀察。教師也可以先演示一遍,如果沒有洋蔥也可以用蔥膜來代替。還可以將蘋果皮上的肉刮干凈,使其僅似透明。用來觀察效果也很好。)
(2) 學習認識顯微鏡
教師出示顯微鏡,讓學生認識顯微鏡是有目鏡、物鏡、載物臺、反光鏡、調教螺旋等各部分組成。讓學生知道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能夠靶細胞個體放大到幾倍到幾千倍,從而能觀察到肉眼觀察不到的微小物體。
教師參考資料:
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可分為兩個部分:
(一)顯微鏡的光學部分
1.目鏡:由二、三片透鏡組成,安裝在鏡筒上端,也叫接目鏡。在目鏡上方刻有5×、10×、20×等為放大倍數。從外表上看,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低。
2.物鏡:由數組透鏡組成,安裝在轉換器上,又稱接物鏡,每臺顯微鏡上常備有幾個不同倍數的物鏡,物鏡上所刻8×、10×、40×等就是放大倍數,習慣上把10-20倍的叫做低倍物鏡;40-60倍的叫做高倍物鏡;90-100倍的叫做油鏡。從形態上看,接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高。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粗略計算方法為接目鏡放大倍數與接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如觀察時所用接物鏡為40×、接目鏡為10×,則物體放大倍數為40×10=400倍。
3.集光器:位于載物臺下方。由二、三塊透鏡組成,其作用是聚集來自反光鏡的光線,使光度增強,并提高顯微鏡的鑒別力,集光器下面裝有光圈(可變光闌),由十幾張金屬薄片組成,可以調節進入集光器光量的多少。若光線過強,則將光圈孔口縮小,反之則張大,集光器還可以上下移動,以調節適宜的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