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的土壤
土 壤教學目的:
(一) 科學探究目標:
1、學習采集土樣。
2、能夠采用不同的方法觀察土壤。
3、能夠用自己設計的方式分離土壤里的物質,并填寫實驗記錄。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驗觀察土壤的樂趣。
2、意識到保護土壤要從小事做起,能將研究后的土壤及其中的動植物放回 原處。
(三)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組成。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教學難點: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學準備: 小鐵鏟、塑料袋、標簽、 筆、記錄紙、托盤、報紙、篩子、水、燒杯、 玻璃棒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導入 提問:有誰知道土壤是什么嗎? 理解土壤的概念
教學新課
一、認識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動物、人類有些什么關系呢?
二、采集土樣
1、想去看看土壤嗎?
2、教師宣布采集時的安全事項。
3、教學生做土壤標本的方法(18 頁)
4、帶工具采集土樣
三、活動總結
四、課后準備 將土壤樣本交給老師保存。 第二課時
教學導入 提問:我們采集來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問題?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該怎么辦? 要靠大家認真地、仔細地觀察
教學新課
(一)觀察土壤成分
1、你已經知道土壤里有哪些東西?
2、你是用什么觀察方法發(fā)現的?
3、討論: 我們還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觀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觀察土壤。
5、匯報觀察結果。
(二)設計方法分離土壤
1、討論: 你怎樣把土壤中看到的物體分離開來?
2、匯報分離方法。
3、分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離土壤。
4、學生用文字或圖畫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三)教師小結 (四)拓展應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觀察不同的土壤。
板書設計: 1 本地的土壤
(一)觀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爛物、 水等
(二)設計方法分離土壤:沉淀法、篩選法、挑揀法
教學后記:
2 土壤的種類
教學目的:
(一)科學探究目標:
1、會做土壤鑒別類型的實驗。
2、能夠開展小調查活動,了解本地土壤類型。
3、能夠做不同的植物適合生長在不同土壤里的實驗。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關注家鄉(xiāng)、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
2、樂于用所學科學知識、技能嘗試解決實際問題。
(三)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類標準。
2、理解不同的植物適合生長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學重點: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類標準。
2、引起對家鄉(xiāng)的關注。
3、通過中長期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堅持性。
教學難點: 能夠做不同的植物適合生長在不同土壤里的實驗、
教學準備: 上節(jié)課所采土壤、筆、記錄紙、種子、花盆、不同類型的土壤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導入 通過你們的觀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嗎?
教學新課
(一) 認識土壤的類型
1、土壤的類型是根據砂和黏土的含量來劃分的。
2、開書 21 頁自行了解。
(二)鑒別土壤
1、討論:你有什么辦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學生匯報。
3、教師補充“手捏法”。
4、學生分組對上節(jié)課采來的土壤進行鑒別。
5、學生填寫實驗記錄。 拓展延伸 小調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類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適合種哪些植物。 第二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