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了解空氣教案
第二課時 材料準備: 每個小組的學生準備兩個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帶膠塞的醫用鹽水瓶,要洗凈),一只兩用打氣筒,一架天平;氣球兩只;一根線;一根小木棒;每個學生一張科學文件夾。
教學步驟
教學媒體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思路1.引入。
1、上節課我請同學們找一找哪個地方還有空氣,現在請同學們說說都在哪里找到了?2、上節課的實驗告訴我們,空氣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的地方水就進不去了。那空氣占據的地方還能不能再進去一些空氣呢?
學生思考。復習舊知,承上啟下。2.瓶里的空氣。透明玻璃瓶(如帶膠塞的醫用鹽水瓶)、兩用打氣筒、橡膠管、水1、往盛滿空氣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氣! ‖F在的玻璃瓶里盛滿了空氣,我們把它密封起來,用打氣筒再打入一些空氣,大家猜想一下,結果會怎么樣呢? 現在大家來看瓶里的空氣有什么變化? 一滿瓶空氣,打入一些空氣后還是一滿瓶空氣,瓶里空氣增多了,它的體積變化了嗎?2、從充滿空氣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氣。 打入一些空氣后還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氣后結果會怎樣?猜猜看! 結果怎么樣?一滿瓶空氣,抽出一些空氣后還是一滿瓶空氣,瓶里的空氣減少了,它的體積變化了嗎?3、兩個實驗告訴我們什么?4、如果往盛滿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結果會怎樣?抽出一些水結果會怎樣?說一說觀察到的現象。5、空氣、水同樣都是一滿瓶,分別打入一些空氣、水,結果有什么不同? 空氣、水同樣都是一滿瓶,分別抽出一些空氣、水,結果有什么不同? 通過比較發現空氣和水的形狀和體積有什么不同?學生實驗。說說自己的發現。學生實驗。說說自己的發現。學生嘗試解釋,不追求完全解決。引導學生結合過去的經驗進行推測。讓學生實際進行操作,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先猜想,再實驗證明說明空氣沒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隨時充滿它所在的空間,它的形狀和體積取決于盛裝它的容器的形狀和體積。這個推測和實驗目的在于使學生學習用比較的方法來認識物體的一些性質:通過比較瓶中的空氣和水,進一步認識空氣(一定量的)沒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隨時充滿它所在的空間,而水(一定量的)雖然沒有一定的形狀,但卻有一定的體積,它不能隨時充滿它所在的空間。3.稱稱空氣透明玻璃瓶、天平、氣球、線、小木棒1、稱空氣! ∮每諝庾鲕E蹺板的游戲! “褍蓚盛滿空氣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兩邊,把天平調節平衡。這說明天平的兩邊怎樣?往一邊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氣,再稱,結果怎樣? 打入空氣的這邊為什么變重了?這說明了什么?2、 用簡單秤測量空氣有沒有質量。把兩個吹了氣的氣球掛在杠桿的兩邊,調節平衡。如果一邊變輕了,秤會怎么樣? 放掉一邊氣球里的空氣再稱,結果怎樣?輕重怎樣變化了?3、我們發現了什么?學生猜測并討論。學生猜測并實驗。結合經驗,尋找結論。通過比較認識空氣有質量。質量是一個特殊的概念,學生很難理解,這里主要還是滲透,仍需要使用"重量"、"輕量"的說法。4.綜合認識,整理資料,比較、認識固體、液體和氣體。科學文件夾1、根據過去的認識填寫科學文件夾。 我們對石頭、水和空氣都不陌生了,現在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在實驗中獲得的認識,來填寫我們的科學文件夾。2、科學文件夾里的資料都是我們自己的發現,我們來分析這些資料,大家比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發現?3、說說石頭、水、空氣的不同特點。4、認識固體、氣體和液體。 教師可在引導學生表達認識的基礎上,概括說明石頭、水、空氣的不同特點,然后分別給出固體、液體、氣體的概念(是名詞,不是下定義)。學生填表,綜合經驗,整理資料。學生通過整理資料,對比分析,獲得認識。 主要是綜合前面探究的收獲,并進行整理,然后進行比較和分析,從而總結出空氣的特殊性質,進而初步建立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這部分內容又分為兩層。5.作業! ≌n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籃球,體會有什么感覺?足球、籃球里的氣少了要怎樣做?還有哪些地方有類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