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及反思
過程:
(1)用實物投影展示各個小組的《驗證表》。
(2)各小組代表發(fā)言,本組所得的結論。
(3)老師引導學生比較各組的結論。
(4)引導學生討淪比的基本性質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沒有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變了的。如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0,比值會怎樣。
4.意義建構,體驗成功。
目標:
(1)通過整理歸納,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2)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信心。
過程:
(1)引導學生討論哪個組的結論比較全面,怎樣說更嚴謹。
(2)集體歸納,板書。
(3)體驗成功:我們發(fā)現的這個數學規(guī)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質,許多科學家都是這樣提出猜想、實踐驗證,發(fā)現了許多大自然的奧秘,還有許多奧秘需要我們去發(fā)現、創(chuàng)造。
5.鞏固拓展,靈活運用。
目標:
(1)利用不同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應用比的基本性質、
(2)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過程:
(1)(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第71頁練一練2)
邊練習邊討論:怎樣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怎樣化簡最快最好。
(2)總結方法:聯(lián)系舊知,靈活運用。
(3)靈活運用,搶答比賽。
五、教學反思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產生探究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懸念,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數學知識。如《比的基本性質》一課,傳統(tǒng)的教學是:出示一組分數3/4、6/8、9/12,讓學生發(fā)現3/4:6/8:9/12,接著把分數轉化成比3:4=6:8=9:12,歸納出比的基本性質,接著是一層層的鞏固練習。這個過程是老師講,學生聽,被動地接受。不說讓學生感興趣,就是對其內容,學生也是一知半解。在應用時,會出現比的前項和后項乘的不是同一個數,甚至會出現前項乘后項的笑話。這種以接受知識為目的教學顯然不適應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要求,所以我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沒有采用教材中的例3進行引入,而是讓學生先填表格復習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問學生:通過填這個表你發(fā)現廠什么?生:比和分數、除法有很密切的聯(lián)系,它們很相似:再出示:18÷6=( )÷2=24÷( )、15/20=( )/4=9/( )=( )/6。問:這兩題是根據什么規(guī)律和性質來做的?生:商不變的規(guī)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師引導:在除法中有商不變的規(guī)律,在分數中有分數的基本性質,那么比有沒有類似的性質呢?通過這樣的引導,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他們很想弄清楚:比有沒有類似商那樣的規(guī)律和分數那樣的性質,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2.猜想驗證,讓學生感受探究過程。
在激發(fā)學生認知需要和探究欲望后,怎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卷入知識發(fā)現的過程呢?這時教師要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自由思考,作出各種猜想,對猜想提出驗證的方法。然后小組合作從不同的角度驗證猜想,最后借助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研究思路與成果,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究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探究過程。這樣不僅為學生自主發(fā)展提供了條件,讓學生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同時學生在活動中互相啟發(fā),產生靈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