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認識”教學設計及評析
三、實踐辨析1、找一找,哪些圖形是圓錐體?(略) 2、判斷 (1)圓錐有無數條高( ) (2)圓錐的底面是一個橢圓( ) (3)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 (4)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上任意一點的連線叫做圓錐的高( ) 問題情境十 同桌交流說說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并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指名回答后,整理入下表:形體相同點不同點底面形狀側面底面個數側面展開高圓柱圓形曲面2個長方形無數條圓錐圓形曲面1個扇形1條 四、課外延伸 問題情境十一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除了上面表中的一些內容外,你還學到了什么知識?你還學到了什么本領?你還想了解有關圓錐的哪些知識?包老師提供一個網站,大家課后瀏覽 《圓錐的認識》一課,體現了教師扎實的教學功底、藝術性的教學方法和高屋建瓴處理教材的能力,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觀。1、給學生提供自主參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學生發展為本開展課堂有效教學。 現代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意識的形式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要實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應該注意讓學生學習自行獲得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能力,獲得終生受用的數學創造才能。 在本課例中,無論問題的引入,圓錐概念的定義,高的尋找及測量方法的探索,老師都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嘗試、研究和討論中進行,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這樣的過程,不僅提供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和信心,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
2、努力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命題網絡(propositional network)結構”,高屋建瓴的開展課堂有效教學。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知識存貯要分檔,要結構化,縱橫的網絡越多,越便于提取知識。教會學生將知識結構化是學生學會學習的有效方法。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并引導他們把舊知識和新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網絡(network),掌握知識系統的結構。
本課例從 “你知道數學是專門研究什么內容的嗎?” “到目前為止,大家想想,我們已經學習了物體的哪些特殊形狀?”“請大家看一看,摸一摸,與圓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 “說說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并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等一系列問題著手,讓學生初步了解數學并不只是算術,它還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物體的形狀、大小與位置關系,讓學生站在數學科學的高度把握學習數學,培養數學意識。在回憶舊知識的同時學習新知識,并將新知和舊知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教會學生將知識歸納、總結,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才會逐漸形成數學的思維能力和完整的結構體系,才能靈活地應用數學知識,實現創新和創造。
3、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建構,開展協作、探究式課堂學習。 從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理念來看:“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 荷蘭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也強調:“學習數學唯一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一般的人,包括學生,他們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數學家,但通過類似的數學活動,也可以很好的獲得數學或理解數學。 在本課例中,老師積極地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去探究問題.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說一說”,“猜一猜”等問題情境,讓學生根據問題有目的地大膽猜想、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協作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分享信息,培養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