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和圓錐(蘇教版第12冊教案)
三、綜合練習 1. 討論第15題。提問:第15題的問題要求壓路的面積,其實這是求的什么?為什么?(轉動一周的壓路面積就是圓柱的側面積。必要時可以通過演示讓學生理解) 2. 討論第16題。提問:水面高是水杯高的多少?這道題可以怎樣想?(指名2~3人口答:根據容積和底面積求出水杯高,再根據水杯高和水面高的關系求出水畫的高度) 3.做練習二第17題。 (1)讓學生讀題,提問條件和問題。 (2)提問:要求體積,先要求什么?你能求出另一個圓柱的底面積嗎?指名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 (3)提問:這兩個圓柱中哪個量是相等的?(板書:底面積=底面積)你認為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追問:這是按照什么列方程的?指出:題里告訴我們兩個圓柱底面積相等,所以根據底面積相等可以列出方程來解。四、講解思考題 讓學生讀題。提問:圓鋼全部浸入水中,水為什么上升?圓鋼的體積和哪部分水的體積相等?求這部分水的體積缺少什么條件?圓鋼路露出水面8厘米,為什么水下降4厘米?下降部分水的體積等于圓鋼哪部分的體積,你能通過下降部分水的體積求出儲水桶里面的底面積嗎?這道題究竟要怎樣做呢,請大家課后想一想,試一試。五、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二第15、16、18題。家庭作業:練習二第11題兩小題,第13題一小題。(六)圓錐和圓錐的體積教學內容:教材第13~14頁圓錐的認識和體積計算、例1和“練一練”,練習三第1—5題。教學要求: l.使學生認識圓錐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求出圓錐的體積。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根據教材第14頁“練一練”第1題自制的圓錐,演示測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圓錐體積等于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 的教具。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征。教學難點: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教學過程:一、復習引新 1. 說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2. 我們已經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及圓柱體(邊說邊出示實物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我們還常?吹较旅嬉恍┪矬w(出示教材第13頁插圖)。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錐體,簡稱圓錐。我們教材中所講的圓錐,都是直圓錐。今天這節課,就學習圓錐和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二、教學新課 1.認識圓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物體是這樣的圓錐體,誰能舉出一些例子? 2.根據教材第13頁插圖,和學生舉的例子通過幻燈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體圖。 3.利用學生課前做好的圓錐體及立體圖通過觀察、手摸認識圓錐的特點。 (1) 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 認識圓錐的頂點,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在圖上表示出這條高)提問:圖里畫的這條高和底面圓的所有直徑有什么關系? 4.學生練習。 口答練習八第1題。 5.教學圓錐高的測量方法。(見課本第13頁有關內容) 6.讓學生根據上述方法測量自制圓錐的高。 7.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通過演示使學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體方法可見教材第14頁上面的圖) (2)讓學生猜想:老師手中的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們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3)實驗操作,發現規律。 在空圓錐里裝滿黃沙,然后倒入空圓柱里,看看倒幾次正好裝滿。(用有色水演示也可)從倒的次數看,你發現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得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 。 老師把圓柱里的黃沙倒進圓錐,問:把圓柱內的沙往圓錐內倒三次倒光,你又發現什么規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系?教師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才是圓柱體積的 。 (5)啟發引導推導出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v= sh (6)小結:要求圓錐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公式中的底面積乘以高,求的是什么?為什么要乘以 ? 8.教學例l (1)出示例1 (2)審題后可讓學生根據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自己試做。 (3)批改講評。注意些什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