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可能性 教學設計(通用5篇)
統計與可能性 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在摸球活動中經歷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會選用合適的方法記錄實驗結果,認識條形圖,初步感受條形圖在表達數據中的作用。
2、通過實驗,從中體會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對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簡單判斷,并做出適當的解釋。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的一種有效方法,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紅球、黃球若干個,透明和不透明口袋,課件。
學生:質地一樣的紅球、黃球各3個,四個面上寫有“1”、一個面上寫有“2”、一個面上寫有“3”的小正方體一個,4枝紅鉛筆和4枝藍鉛筆(也可用小棒替代)。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提出活動要求
師:同學們,在很多游戲之中也會藏著許多的數學奧妙,誰來介紹一下?
(設計意圖:談游戲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生活,并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游戲活動中體驗到的等可能性。)
師:今天我們繼續來玩摸球游戲好嗎?請同學們再袋子里裝1個紅球,3個黃球。如果我們閉上眼睛,任意摸一個球,可能是什么顏色的球?
生:可能摸出紅球,有可能摸出黃球,一共有這兩種可能。
二、 實驗操作,初步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
1、預測
師:在摸球之前,我們先估計一下,在這種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出后把球再放回口袋里,一共摸10次。摸到哪種球的次數可能多一些呢?
學生猜測,并與同桌交流
2、實驗
師:你估計的有沒有道理呢,我們一起把這個實驗做完。
⑴ 提出實驗要求:袋子里放3個黃球和1個紅球,坐在左邊的同學負責摸球,先攪動一下再閉上眼睛摸1個;坐右邊的同學從書上第92頁選一種方法作好實驗記錄,一共摸10次。完成后,再依照剛才的實驗,同桌互換角色,選擇另一種記錄方法作好記錄。
⑵ 學生操作,并用不同的記錄方法作記錄。
⑶ 四人一小組交流摸球情況。
3、分析
在四人一小組里討論以下問題:
⑴ 統計的結果和你的猜測差不多嗎?
⑵ 你發現了什么?
⑶你喜歡用哪種方法記錄?并說說理由。
討論得出:
⑴ 涂一個方塊作記錄后數一數,而涂成條形圖不用數,只要看旁邊的數就好了,因此涂成條形圖的記錄方法比較好。
⑵ 因為袋中黃球有3個,紅球只有1個,所以每次摸到黃球的可能性大,而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小。所以摸到黃球的次數多一些,摸到紅球的次數少一些。說明在這種情況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猜測——實驗——記錄數據——分析數據——作出判斷” 的過程,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游戲中獲得愉快的數學體驗,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再次實踐,加深理解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⑴ 認真讀題,明確題目要求。
⑵ 進行拋小正方體的實驗,同桌作好記錄,然后角色互換。
⑶ 討論交流:在條形圖里你發現了什么?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嗎?
(設計意圖:在多樣的游戲活動中使學生再次體驗可能性的大小。)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⑴ 認真讀題,明確題目要求。
⑵ 同桌討論;根據題目中兩個不同的要求,各應該怎樣裝鉛筆。
⑶ 在班內交流先后不同的裝法,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裝。
四、返回生活,內化提高
1、 師:蘇果超市,發了1000張獎券,其中設:
一等獎:1名
二等獎:10名
三等獎:50名
如果我們班的同學去抽獎,大家預測一下得獎的可能性大不大?如果得獎,得到哪種獎項的可能性大?哪種獎項的可能性小?為什么?
2、 問:聯系身邊的生活想一想,哪些地方要用到可能性大小的預測?
(設計意圖:聯系現實生活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深化對可能性的認識。)
五、 全課總結
師:回家后把今天所學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一些,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小一些,下節課我們繼續交流,比比誰講得多,講得好!
(設計意圖:讓學生把今天學習的知識說給爸爸媽媽聽,不僅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也較好地鞏固新知識。讓學生調查預測可能性大小的運用,能使學生再一次體會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六、 布置作業
*把今天所學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
*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一些,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小一些。
統計與可能性 教學設計 篇2
教學說明:本課時教材圍繞等可能性這個知識的主軸,以學生熟悉的游戲活動展開教學內容,使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直觀感受到游戲規則的公平性,并逐步豐富對可能性的體驗,學會用概率的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物,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設計理念:1、根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念,利用課本情境和創設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游戲活動,把知識教好教活。
2、依據“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的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主體,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線,采用動手實踐,小組合作的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經歷“猜想—驗證—得出結論”
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
教學目標:1、讓學生通過親身操作,在觀察、思考、討論、交流中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
2、初步學習用分數表示事件的可能性。
3、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公平公正意識。
教學重點: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戲規則的公平性,初步學習用分數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教學難點:會用幾分之一表示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感悟隨機思想。
教具: 硬幣 撲克牌 骰子 3面小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外活動,操場上正準備進行一場足球比賽,讓我們去瞧一瞧。注意看,抱球的裁判和兩個隊長一塊在干什么呢?
[設計意圖:用自己的話交流從圖中了解到的信息,培養學生讀書的能力,為下一步問題的討論做好準備。]
你認為硬幣拋出后會出現的面能確定的嗎?
師:拋硬幣可能出現正面,也可能出現反面,這是不確定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不確定事件的可能性。
二、小組活動,猜測驗證。
1、你認為拋硬幣決定誰先開球公平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足球比賽如何確定誰先開球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事情,直接進入主題,滿足學生好奇心。]
2、師:讓我們來做做試驗吧!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素材,創設問題情境,向學生提出挑戰性問題,引導學生大膽地猜想、推測,形成懸念,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未知欲望。]
出示試驗要求:
① 每組拋20次,并把結果記錄下來
② 完成后請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數與總次數的關系,
3、小組實驗后各小組匯報。
[設計意圖:滿足學生交流實驗結果的愿望,教師也初步了解實驗結果,為下面的活動做準備。]
4、師:觀察每組數據,你有什么發現?
5、學生觀察、口答。
[設計意圖:統計全班學生拋硬幣正面朝上的結果,進一步感受等可能性。
數學推測是科學的,但實驗的結果是現實,讓學生在討論中體驗或理解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
6、師:雖然每個小組正面朝上的次數并不一定是總次數的一半,有的正面朝上的次數多一點,有的正面朝上的次數少一點。但從全班投擲次數來看,正面朝上的可能性還是接近于總次數的 。其實歷史上有很多的數學家也做過這樣的試驗。我們來看一看他們的實驗結果是怎樣的。
7、讓學生說體會,師生共同結論:隨著拋擲次數越來越接近總次數的 ,等 可能性=公平。
三、游戲樂園,豐富體驗。
1、同學們玩過這種游戲嗎?老師說說是怎么玩,并把全班分為藍、紅、綠三隊。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傳旗列車游戲規則,為討論轉盤設計是否公平的問題做準備。]
2、哪個隊愿意先傳?都想先傳呀,那怎么辦呢?讓我們用轉盤的形式決定吧!
出示轉盤
①、大家認為公平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討論游戲規則是否公平,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體會。]
②、轉盤怎樣設計才公平?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一個與人合作,制定游戲的規則的空間,考查學生能否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3、出示 是這樣嗎?為什么它就公平了?
[設計意圖:展示學生制定的不同的游戲規則,讓大家互相學習,獲得積極情感體驗。]
4、轉轉盤決定比賽的順序。
5、在每個隊分別選一人當隊長,每位同學被選到的可能性是多少?之后,要在每隊選一個來協助,你被選到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思考分析,明確可能性隨之而變化。]
6、咱讓三個隊的隊長來選骰子,你們會選哪個,為什么?
7、做游戲。
8、有的隊輸了。如果我們再玩一次的話,那么大家想一想,輸的隊有沒有可能贏,為什么?每個隊誰輸,誰贏能不能確定?可能性都是多少?它們是相等的。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及合理推測能力,討論游戲規則是否公平。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
9、剛才同學們已經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游戲中的問題了。請同學再看這,(師告訴有紅桃、黑桃兩種顏色的撲克牌),如果我隨意摸一張,摸出紅桃可能性是多少?學生討論、口答。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常見的生活情境,開展生動有趣的游戲的活動,不但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而且讓學深切感受到了“數學無處不在”。]
四、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談談這節數學課的體會。教育學生要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如談談六合彩打到特碼的可能性只有 ,要求學生回家說服家長不打六合彩等等。
五、調查活動:
1、你認為游戲活動中的規則有哪些是公平的,哪些是不公平的?你能把它變得公平嗎?
2、在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賽中,它們是用什么方式決定開球和選場地的,你認為公平嗎?
[設計意圖:將獲得的知識提升到情感和價值觀領域,使德育教育在教學課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六、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總結: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知識,我們要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學會用我們學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統計與可能性 教學設計 篇3
課型
新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經歷與體驗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體會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經歷試驗的具體過程,能對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做出簡單判斷,并做出適當解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3,培養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一種有效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
重難點
重點是通過活動認識一些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難點是理解任意摸一次球,紅球和黃球的機會是相等的.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紅球,黃球,布袋若干, 正方體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一,故事導入,復習活動
3—5分鐘
二,活動體驗,感受過程
20—25分鐘
三,拓展深化
5—10分鐘
四,課堂總結
3—5分鐘
1,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在地主巴依老爺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小氣的巴依不想付工資給阿凡提,于是想了個歪主意.對阿凡提說:"阿凡提,我這兒這兩張紙條讓你抽,上面分別寫著"付工資"和 "不付工資 " , 如果你抽到哪一張,我們就按哪一張上寫的辦,你還是有一半機會的哦".如果你是阿凡提,你會怎樣想 (引出"可能")
2,復習"一定可能."
(1) 出示裝有3個紅球的口袋,提問:如果從中任意摸出一個球,該用哪種詞語來描述摸球結果 (一定摸出是紅球)
(2) 往口袋加入3個黃球,提問:如果從這樣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個球,該用哪種詞語來描述摸球結果 (可能摸出是紅球,可能摸出是黃球)
3,揭題:在我們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會發生,有些事情不一定會發生,只能說具有可能性,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可能性問題.(板書:可能性)
1,擲硬幣游戲,初步感受可能性.游戲規則.1,豎著把硬幣放在10厘米左右的高處讓硬幣自由落在杯中每人拋10次 .2,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在草稿紙上做好記錄.3,拋完后,小組長統計本小組的情況并匯總,填好記錄表 ,組內同學共同校對.4,活動時我們要互相合作,有秩序,保持安靜.
教師統計:思考:出現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是怎樣的 先在小組里討論.
(結論:有正有反,次數差不多)
2,摸球游戲
(1) 猜測
出示口袋:口袋加入3個黃球,提問:如果遮住眼睛從這個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個球,摸出以后再把球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猜一猜,紅球和黃球可能各摸多少次
學生自由猜測.(許多偉大的發明和發現都是從猜測開始的,如歌德巴赫猜想,但有了猜想還要繼續驗證.數學家陳景潤經過驗證,證明了歌德巴赫猜想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驗證
這僅僅是我們的猜測,向知道自己猜測的對不對,我們可以怎么做 (摸一摸)
游戲規則:1,摸前先把袋中球攪一攪,然后轉過臉去從中任意摸一個,摸出后回頭看一看,給大家看自己摸到的是什么顏色的球,把球再放入口袋中,按這樣,大家輪流摸,一共40次 .2,組長用畫"正"字的方法來記錄.3,摸完后,組長填寫統計表 ,其他同學負責校對.4,活動時我們要互相合作,互相謙讓,控制好音量,請各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分工.
怎樣用畫"正"的方法來記錄,誰來給我們介紹一下 教師在黑板演示一下.
a,明確分工:活動時我們要互相合作,互相幫助,這樣才能順利完成任務,請各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分工,組長記錄,副組長數次數,其余監督.
b,活動體驗:學生分組試驗,填寫統計表,教師巡回指導
(2) 歸納
小組匯報統計結果,教師實物展示.
紅球
黃球
合計
紅球
黃球
次數
提問:統計的結果和我們的猜測差不多嗎 我們將各小組結果進行比較,你有什么發現 如果繼續摸下去,摸到紅球的次數和黃球的次數會怎樣
學生:摸到可能是紅,也可能是黃,次數差不多.
可能紅的多一些,也可能黃的多一些.
3,老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在簍子里紅黃球個數相同的情況下,從簍子里每摸一個球,摸得次數又比較多,那么摸到紅黃球的次數是差不多的.這就說明在這種情況下,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黃球的機會是相等的,也就是說摸到紅黃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小結并揭示學法:說明從裝有3個紅球和3個黃球的袋子任意摸出一個球,摸到紅球和黃球的機會是相等的,也就是說可能性是相等的.
提問:
(1)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記錄摸球的結果的 你覺得用畫"正"字的方法好不好 (記錄簡便,整理迅速),
(2)記錄之后我們又對數據作了怎樣的處理 (填入統計表板書:統計可)見我們用統計的方法來研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3)通過試驗和統計得到什么結論 (摸到紅球和黃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用的是什么方法
小結:猜測----驗證----結論
過渡:想不想用我們剛才的方法做第三個游戲
三,拋小正方體
教師出示兩個面上都有1,2,3的小正方體.游戲規則:1,按順序上拋小正方形,不宜太高,看落下時"123"朝上的次數,按這樣,大家輪流拋,一共30次 .2,組長指派一人用畫"正"字的方法來記錄.3,拋完后,組長指派一人填寫記錄表和統計表 ,其他同學負責校對.
學生體驗.填寫表格
朝上的數字
1
2
3
次數
各組匯報,學生上臺填入數字
提問:仔細觀察統計表,統計的結果和你估計的差不多嗎 你發現了什么 先在小組里說一說.
教師:在這種情況下,拋的次數越多,數字123朝上的次數越接近.這三種情況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擺一擺
想想做做2,剛才我們做了三個游戲,不知道你們會不會用學過的知識動手擺一擺
1,任意摸一個,不可能是紅球.袋子里應怎樣放球
2,任意摸一個,可能是紅球.
3,每次任意摸一個,摸50次,摸到的紅球和黃球的次數差不多.
要求:小組討論,組長擺放.逐個回答,小組討論,指名一人回答.
回顧阿凡提得故事,照應開頭.
阿凡提非常生氣,他一下就看出了巴依的鬼主意,兩張紙條上寫的肯定都是'不付工資',自己無論抽到哪一張都得不到工資.于是,聰明的阿凡提靈機一動,對巴依說:"老爺,我還是讓您來先抽吧,您抽完,我就不用再抽了,您也可能有一半的機會的哦".巴依聽了,只好乖乖把工資付給了阿凡提.(巴依抽到的一定是'不付工資')
看來,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和我們生活還是很有關系的.
今天我們在玩的過程中一起研究了統計與可能性.(板書"與"),老師過了一個愉快而又難忘的40分鐘,你學會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學生總結)
1,"統計與可能性"在二年級已經初步學習過,本冊教材安排得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會用"正"字的方法進行搜集整理數據,對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做出簡單判斷,并做出適當解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本課教學中比較重視學生在參與,操作活動的過程中得出可能性相等的概念,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學生動手實踐時間較長,學會了如何合作,學會了用畫"正"字的方法搜集數據,課堂中重視學生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培養,讓學生學會了"猜測—驗證—結論"這一學習方法.教學中注意層次性,連貫性和首尾呼應,過程完整,訓練重點突出.
2,不足之處.a,課堂上應變能力欠缺,對于"預設"的內容比較熟悉,但是對于"生成"的情況估計不足.由于在做第一個游戲的時候可能教師表述不是很到位,有個別小組沒有及時將數據統計出來,因此影響到后面全班數據的統計,在這兒教師有點慌亂,其實事后想一想就算有一小組沒有統計好,也不影響其他小組的統計,因為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固定的數據,教師這是如果抓住"可能性是相等"的這一結論,絲毫不影響教學效果.這一點今后還要不斷加強應變能力的培養.b,要特別重視學生動手做完游戲后的概括和總結,而且要更多地引導學生自己去概括,這樣就容易加深學生的印象,既培養了概括能力,又培養了思考能力,教師在這樣的過程中不能包辦太多.
一, 擲硬幣游戲
擲硬幣結果記錄表
"字"朝上
"花"朝上
第1人
第2人
第3人
第4人
合計
二,摸球游戲
摸球結果記錄表
紅球
黃球
摸球結果統計表
合計
紅球
黃球
次數
三,拋正方體游戲
拋正方體結果記錄表
1
2
3
朝上的數字
拋正方體結果統計表
合計
1
2
3
次數
(學生用)一,擲硬幣游戲
"字"朝上
"花"朝上
第1小組
第2小組
第3小組
第4小組
第5小組
第6小組
第7小組
第8小組
二,摸球游戲
摸球結果統計表
紅球
黃球
第1小組
第2小組
第3小組
第4小組
第5小組
第6小組
第7小組
第8小組
三,拋正方體游戲
拋正方體結果統計表
朝上的數字
1
2
3
第1小組
第2小組
第3小組
第4小組
第5小組
第6小組
第7小組
第8小組
( 教師用)
統計與可能性 教學設計 篇4
第 23 課時
教學內容
統計(1)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p112-113第一題
課型
復習
本單元教時數: 30 本教時為第23 教時
教學目標
1、讓這生進一步體會數據與現實生活的的密切關系明確收集、記錄、整理方法的特點及
作用。
2、進一步明確各種統計圖在描述數據方面的特點及作用,體會要根據相關數據的特點。
3、恰當地選擇統計圖和統計表進一步體會有關統計量在表示數據特征方面的特點和作用,掌握簡單統計量的基本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
恰當地選擇統計圖和統計表進一步體會有關統計量在表示數據特征方面的特點和作用,掌握簡單統計量的基本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簡單統計量的基本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光盤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學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整理與反思
復習有關統計的知識和方法
引導學生回憶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
提問:收集數據有哪些方法?
小結:常用的方法有調查、測量、實驗以及直接從報刊、雜志、圖書和網絡中獲取。
提問:記錄數據有哪些方法?舉例說明。
(如選舉中隊長統計選票時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作圖形符號的方法…)
下面記錄了某年某地區七月上旬、八月上旬的氣溫情況:
七月:22 c、24 c、25 c、28 c、26 c、23 c、28 c、29 c、31 c、33 c
八月:33 c、32 c、31 c、28 c、26 c、24 c、24 c、23 c、22 c、21 c
整理數據,填寫下表
22
—
24
25
-
27
28
-
30
31
-
33
七月
八月
出示填空題。
1、( )統計圖能清楚地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2、( )統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總數的關系。
3、( )統計圖能清楚地直接比較出數量的多少。
小結:我們學過了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它們在描述數據時,各自有自己的特點,我們要根據數據特點進行選擇。
出示:下面是男女兩組同學測得的體重。(單位:千克)
編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男生
36
35
38
38
29
40
37
38
28
38
女生
35
32
40
36
38
35
35
27
29
30
(1) 男生組的平均體重是多少?女生組呢?
(2) 男生組體重眾數是多少?女生組呢?
(3) 男生組體重的中位數是多少?女生組呢?
集體討論復習:什么是“中位數、眾數與平均數”并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再舉例子說說怎樣求平均數。
集體交流
小組討論,
集體交流
指名回答。
學生根據實際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整理數據。
集體匯報,介紹自己的方法。
指名回答
集體小結對比三種統計圖的特點
學生獨立進行計算指名回答問題
集體總結中位數、眾數與平均數的意義
二、練習與實踐
指導學生完成第1題
1、 引導觀察教材提供的兩張統計表,說說從中獲得哪些信息
2、 根據兩張統計表中的數據特點選擇條形統計圖或折線統計圖進一步描述數據。
3、 根據具體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進一步討論這兩種統計圖的結構和特點。
學生觀察統計表,指名回答。
獨立制圖
小組進一步討論結構和特點。
板書
課后
感受
第 24 課時
教學內容
統計(2)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p113-114
課型
復習
本單元教時數: 30 本教時為第 24 教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據與現實生活的的密切關系。
2、進一步明確各種統計圖在描述數據方面的特點及作用,體會要根據相關數據的特點恰當地選擇統計圖和統計表。
3、進一步體會有關統計量在表示數據特征方面的特點和作用,掌握簡單統計量的基本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
恰當地選擇統計圖和統計表,掌握簡單統計量的基本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簡單統計量的基本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光盤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學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整理與反思
一、回憶不同統計圖的特點。
二、出示條形統計圖
根據統計圖中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長河公司2006年計算機銷售數量統計圖
2007年1月
a.第( )季度銷售量最高,是( )臺;
b.全年平均每季度的銷售( )臺;
c.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的銷售量提高了( )%。
下圖是造紙廠2003四個季度的產值統計圖,請你根據統計圖填空:(4分)
(1)第 季度產值最高。
(2)平均每個月的產值是 萬元。
(3)第四季度的比第三季度下降了 %。
(4)你從這個圖中還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
指名回答
觀察圖形
學生回答
集體交流
觀察統計圖
指名回答問題
二、練習與實踐
出示教材113頁的統計圖指導觀察統計圖
1、指名回答,這是什么統計圖?
2、組織討論:這個復式條形統計圖與普通復式條形圖有什么不同?
(1)直條方向是橫著的,也就是用橫軸方向表示數量的多少?
(2)表示同一組兩個數量的直條不是并著排列的,而是首尾相接
3、獨立完成統計表
根據圖中的信息將統計表填寫完整
4、小組交流討論教材中提出的4個問題
引導學生可以根據統計圖或統計表進行回答
指導完成第3題
出示第3題統計表,說說從表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根據提供的數據分別在方格圖中描出所對應的點,再把這些點用實線和虛線連接起來。并要求在對就的點上填上數據。
指導觀察完成的折線統計圖,引導發現,乙車路程和時間所對就的點連接起來有何特點?
進一步分析每輛車行駛時間與路程的關系,明確乙車所行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
在討論中完成對兩的問題的解答。
指導完成第4題
討論扇形統計圖的有關特征?
獨立完成書上3個問題的解答。
集體校對
觀察統計圖
學生回答
討論交流
小組討論總結
獨立填表
小組交流
指名回答
學生畫圖。
觀察所畫圖,思考。
集體交流
學生回答
校對訂正
三、總結與提高
出示:
下面是小王和小李外出情況的一張折線統計圖。他們
分別住在一條大街的兩頭,相距2千米,在他們兩家之間,中途恰好是一所書店。現在請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小王和小李他們是( )先出發的,他們先到( ),在書店停留了( )分鐘,又走了( )分鐘到了( )家。小王的速度一直保持在每小時( )千米,小李的速度一開始是每小時( )千米,回家時的速度是每小時( )千米。
小李離家出發
0 5 10 15 20 25 時間(分)
書店
小王離家出發
2
1
與小李家的距離(千米)
觀察統計圖討論問題。集體交流。
小組交流
學生小結
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我們認識體會到統計圖具體形式的豐富
多彩。也知道要根據具體數據的特點合理地使用統計圖。
板書
課后感受
統計與可能性 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在摸球活動中經歷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會選用合適的方法記錄實驗結果,認識條形圖,初步感受條形圖在表達數據中的作用。
2、通過實驗,從中體會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對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簡單判斷,并做出適當的解釋。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驗是獲得科學結論的一種有效方法,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紅球、黃球若干個,透明和不透明口袋,課件。
學生:質地一樣的紅球、黃球各3個,四個面上寫有“1”、一個面上寫有“2”、一個面上寫有“3”的小正方體一個,4枝紅鉛筆和4枝藍鉛筆(也可用小棒替代)。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提出活動要求
師:同學們,在很多游戲之中也會藏著許多的數學奧妙,誰來介紹一下?
(設計意圖:談游戲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生活,并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游戲活動中體驗到的等可能性。)
師:今天我們繼續來玩摸球游戲好嗎?請同學們再袋子里裝1個紅球,3個黃球。如果我們閉上眼睛,任意摸一個球,可能是什么顏色的球?
生:可能摸出紅球,有可能摸出黃球,一共有這兩種可能。
二、 實驗操作,初步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
1、預測
師:在摸球之前,我們先估計一下,在這種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個球,摸出后把球再放回口袋里,一共摸10次。摸到哪種球的次數可能多一些呢?
學生猜測,并與同桌交流
2、實驗
師:你估計的有沒有道理呢,我們一起把這個實驗做完。
⑴ 提出實驗要求:袋子里放3個黃球和1個紅球,坐在左邊的同學負責摸球,先攪動一下再閉上眼睛摸1個;坐右邊的同學從書上第92頁選一種方法作好實驗記錄,一共摸10次。完成后,再依照剛才的實驗,同桌互換角色,選擇另一種記錄方法作好記錄。
⑵ 學生操作,并用不同的記錄方法作記錄。
⑶ 四人一小組交流摸球情況。
3、分析
在四人一小組里討論以下問題:
⑴ 統計的結果和你的猜測差不多嗎?
⑵ 你發現了什么?
⑶你喜歡用哪種方法記錄?并說說理由。
討論得出:
⑴ 涂一個方塊作記錄后數一數,而涂成條形圖不用數,只要看旁邊的數就好了,因此涂成條形圖的記錄方法比較好。
⑵ 因為袋中黃球有3個,紅球只有1個,所以每次摸到黃球的可能性大,而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小。所以摸到黃球的次數多一些,摸到紅球的次數少一些。說明在這種情況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猜測——實驗——記錄數據——分析數據——作出判斷” 的過程,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游戲中獲得愉快的數學體驗,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 再次實踐,加深理解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⑴ 認真讀題,明確題目要求。
⑵ 進行拋小正方體的實驗,同桌作好記錄,然后角色互換。
⑶ 討論交流:在條形圖里你發現了什么?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嗎?
(設計意圖:在多樣的游戲活動中使學生再次體驗可能性的大小。)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⑴ 認真讀題,明確題目要求。
⑵ 同桌討論;根據題目中兩個不同的要求,各應該怎樣裝鉛筆。
⑶ 在班內交流先后不同的裝法,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裝。
四、 返回生活,內化提高
1、 師:蘇果超市,發了1000張獎券,其中設:
一等獎:1名
二等獎:10名
三等獎:50名
如果我們班的同學去抽獎,大家預測一下得獎的可能性大不大?如果得獎,得到哪種獎項的可能性大?哪種獎項的可能性小?為什么?
2、 問:聯系身邊的生活想一想,哪些地方要用到可能性大小的預測?
(設計意圖:聯系現實生活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深化對可能性的認識。)
五、 全課總結
師:回家后把今天所學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一些,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小一些,下節課我們繼續交流,比比誰講得多,講得好!
(設計意圖:讓學生把今天學習的知識說給爸爸媽媽聽,不僅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也較好地鞏固新知識。讓學生調查預測可能性大小的運用,能使學生再一次體會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六、 布置作業
*把今天所學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
*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一些,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