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聽眾》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與同學討論;
2、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敬仰、感激之情。
3、體會課文寫作上的一些特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敬仰、感激之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一起接觸了一篇感人的課文,還記得題目是什么嗎?師板書課題。那么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能圍繞著課題將故事完整地敘述出來嗎?他們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總覺得有好多好多的話想說,你們一定也有這樣的感受吧!那么今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再次走進他們的故事中去吧!去沐浴愛的雨露,去接受心靈的洗禮。
二、直奔重點,挖掘主題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看看文中的我在學習拉琴的過程中心理和行動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請用不同的符號圈畫出來,可以和周圍的同學交流一下。
2、交流讀書的收獲:
⑴ 這些話使我感到十分沮喪,我不敢在家里練琴了。但我很快又沮喪起來。
我的臉頓時燒起來,心想,這么難聽的聲音一定破壞了這林中的和諧,一定破壞了這位老人正獨享的幽靜。
我指了指琴,搖了搖頭,意思是說我拉不好。(上面的內容都說明作者很自卑。)
⑵ 我羞愧起來,同時暗暗有了幾分興奮。嘿,畢竟有人夸我,盡管她是一個可憐的聾子。我心里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說明作者有了一點點自信。)
⑶ 很快我就發(fā)覺我變了,我又開始在家里練琴了。從我緊閉門窗的房間里,常常基本練習曲的樂聲。我站得很直,兩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濕透了襯衣。但我不會坐在木椅子上練習,而以前我會的。同時,每天清晨,我要面對一位耳聾的老人盡心盡力地演奏。(信心十足,不怕別人的嘲笑。)
3、看板書總結過渡:可以看出作者在很短的時間內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簡直是一個奇跡,那么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是誰?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位不平凡的老人她用什么創(chuàng)造了奇跡,請同學們仔細讀書,找出描寫老人的句子,把你的體會在書上作一下標記,一會我們共同交流。
4、交流讀書收獲:老人用了善解人意的誠心,用了鼓勵的話語,用了欣賞和期待的目光:
⑴ “一位極瘦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坐在木椅上,平靜地望著我。”
此時的老婦人她心里正想著──
所以老婦人就這么平靜地望著,望著,這樣的情景只是發(fā)生在這一天嗎?是啊,堅持了好久好久,你從哪兒看出來?
──她一直很平靜地望著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是啊 當我拉出像鋸床腿一樣的聲音時,一位極瘦──
當我有了幾份信心,每天去練琴,她看到了,也是一直──
當我漸感奏出了真正的音樂,她還是用她慈祥──
她的平靜給了我力量,還給了我──(勇氣,動力,奮斗的目標。)
此刻的沉默,勝過千言萬語。我們看到了這位老人的神情有著奇特的功能,我們來聽老人的話語,看看你又感受到什么?誰來扮演老人讀老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