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文化”的知音——《伯牙絕弦》教學實錄及評析
羅才軍 浙江省上虞市陽光學校教導處主任,曾獲“紹興市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十佳青年教師標兵”等榮譽稱號。在浙江省、紹興市課堂教學大賽中均獲一等獎。至今已執教省市級觀摩課、各類課程培訓示范課30多次。2010年在《小學語文教師》第3期上發表說明文教學解讀一組,頗有影響。
縱情吟誦識知音
師:(板書課題:伯牙絕弦)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篇古文,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誰來讀讀這個課題?
生:伯牙絕弦。
師:念得真準,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難念的“弦”你也念準了,我們一起來。
(生齊讀課題)
師:“絕弦”是什么意思?
生:“絕弦”是彈完這一曲,這一生就再也不彈琴了。
師:那么“伯牙絕弦”呢?
生:伯牙是個人,他把琴弦割斷,從此再也不彈了。
師: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請大家把課本翻到第137頁,按照自己的感覺至少讀三遍,努力把它讀正確。
(生自由朗讀課文三遍以上)
師:一讀就能明白,課文講述的是誰?
生:伯牙和子期。
師:抓住了這兩個人物,我們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畢竟是古文啊,你們覺得哪些句子比較難讀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點評:學習的起點在哪里?學情。初讀的標準是什么?正確。“畢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對學習起點的自覺尊重,也是對初讀標準的堅定捍衛。“生本理念”,既非一廂情愿的“盡可能多的尊重學生”,也非一意孤行的“盡可能多的要求學生”,而是“盡可能多的尊重學生”與“盡可能多的要求學生”的融為一體。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有些語言,我們是因為不理解才覺得它難讀,誰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生:鐘子期去世了,伯牙認為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這一生再也不彈琴了。
師:這里的“謂”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師: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確實不太好懂,沒有注釋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借助工具書。(出示)你覺得“謂”在這里應該是什么意思?
謂:①稱為;②認為,以為;③評論。
生:認為、以為。
師: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師: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讀得更好。
(生朗讀此句,讀得準確而且有韻味。)
點評:“預設”越是精細,“生成”越是精彩。這是我一貫的看法和課堂經驗。問題在于,我們“預設”什么?預設目標、預設重點、預設流程、預設語言、預設練習、預設提問、預設板書……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唯一不足的,卻是對“學情”的預設。學情還能預設?如果說前述的種種“預設”是某種預先設定的話,那么,學情顯然是無法預先設定的。但是,學情卻可以設想,也必須先做某種設想,這不正是生本理念在教學設計上的生動呈現嗎?我們看“謂”字的教學,顯然是預設精細所生成的課堂精彩。預設學情,方能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