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文化”的知音——《伯牙絕弦》教學實錄及評析
師:老師課前去查過資料,我發現好多古書上都說到伯牙琴藝妙絕天下!許多人都以聽到他的琴聲為榮幸,他們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聲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聲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懷他們能得之嗎?
生:不能得。
師:唯有誰能得之?
生:鐘子期!
師:誰能必得之?
生:鐘子期!
師:這才是——
生: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師:(板書:念)請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有人能真正聽懂你的琴聲,你的內心充滿了無邊的寂寞與孤獨。可是在這里,無論你彈什么,無論你寄托著怎樣的志向和情懷,鐘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時,你是怎樣的心情?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想對子期說呢?拿出課前發下的練習紙,請你順著“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接著往下寫。(出示)
“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練筆,背景音樂《知音》。)
點評:練筆設于感慨“得遇”,好處有三:第一,從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巔峰情感已經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寫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第二,從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對伯牙的不吐不快卻做了某種類似于“休克”的藝術處理,這一文本的未定點、空白點,給了學生極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間;第三,從課堂的角度看,學生為伯牙代言,將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盡情傾訴,營造出課堂教學的高潮,而這一高潮旋即與接下來的“子期死”形成一種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學充滿了震撼心靈的張力。嗣后的課堂實踐證明,此練筆確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語文教學,焉能放逐“設計”?
師:你想伯牙得遇鐘子期,什么感覺?
生:非常高興。
師: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說?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間知音唯有鐘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鐘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全場掌聲)
師:以前我是欲覓知音難上難,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師:想知道伯牙當時是怎么說的嗎?(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
師:(激情朗讀后)好啊好啊,先生你聽我的琴聲,聽到的志向和情懷簡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齊答)一模一樣。
師:志想像猶吾心,這兩個人之間的默契,用我們常用的一個成語講——
生:心有靈犀、心心相印。
師:(板書:心)是啊,只有這樣心有靈犀,心心相印,只有這樣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師:(板書:知音)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話。(出示)老師和大家配合著來讀。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師生逐句對讀,讀完后換角色再對讀。)
師:就是這樣的心靈相契。讀著讀著,你發現這些語言有什么特點?
生:感覺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對應的。
師:一句伯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