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兩則》教學設計(學弈、兩小兒辯日)
學術貢獻
少“貧且*”,及長,曾任“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年五十,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衛、陳、蔡、齊、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終為見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刪修魯史官所記《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馀人(賢人)。其思想以 “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 “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于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 “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F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生平經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于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并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本肮珮O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于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鉆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范,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并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鬃54歲時,受季桓子委托,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鬃觿t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余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