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
教師通過導語,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為學生的學習定下一個情感的基調。回顧寫作順序和主要內容,與第一課時進行緊密銜接,體現整體把握文本。
(二)品詞析句,感悟形象
1、抓住言行,自讀自悟
默讀課文,畫出文章中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把你的感受簡單地批注在書上。提示:從語言、動作、外貌……方面去考慮。
我用這樣一個統攬全文的主問題,讓學生全文自主畫批,進行閱讀實踐,通過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感悟人物形象。
2、交流體會,感悟形象
在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集體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以學生的匯報為主,教師進行適時點撥,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體現順學而導。
從學情分析入手,我預設學生可能會從以下幾句進行交流匯報。
預設1:那年春天,父親每天夜里回來都很晚。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時候他又出去了。
(1)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出了什么?
學生可能從字面上體會出父親的工作時間長、父親很忙碌,這種認識是淺顯的。這時我會讓學生結合自己搜集到的資料談談當時的局勢是怎樣的。接著追問:
(2)在那么緊張的局勢下父親依然堅持工作,從中你又體會出了什么?
促使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最終讓孩子體會到父親對待革命工作極端負責的精神。
預設2: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1)從父親的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讀父親的話。體會設問、反問句的作用。
(3)此時此刻父親的心情是怎樣的?你能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嗎?
對于這段話,學生可能會體會到父親對工作認真負責,但僅有這一點是不夠的。我會再讓孩子再讀父親的話,體會設問、反問句的作用及父親當時焦急的心情,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從而真正認識到父親為了革命事業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
預設3: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1)通過這段外貌描寫你體會出了什么?
(2)補充資料
這段是外貌描寫,學生可能從外貌上看出父親經受了敵人的嚴刑拷打。再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談談父親在獄中受到了怎樣的折磨?追問:面對敵人的種種酷刑,李大釗毫不動搖,從中你又體會出了什么?教師利用促使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最終理解到李大釗烈士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
預設4: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1)這種偉大的力量指什么?
(2)他相信什么?
這幾句話揭示了了李大釗能夠從容面對危險,無所畏懼地面對死亡的原因。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設計提問:這種偉大的力量指什么?(預設:對革命事業的信心)他相信什么?預設:①他堅定地相信革命必勝;②他相信未來是光明的;③他相信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
通過李大釗烈士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的分析,使學生理解:正因為父親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才能從容面對危險,無所畏懼地面對死亡,才能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我們化悲痛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