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
3、歸納總結,樹立形象。
通過剛才的學習交流,你覺得李大釗是個怎樣的人?
通過這個總結性的問題,把剛才學生在集體交流中獲得的認識串成一條線,在學生心中完整的地樹立起李大釗烈士光輝形象。
(三)感悟寫法,總結全文
1、輕聲讀最后三個自然段,你體會出了什么?
2、這篇文章是回憶父親的,為什么要寫父親遇害后,家人的表現?
使學生了解在描寫人物時,除了正面描寫,還可以運用側面描寫,烘托人物形象,學習這種寫作方法。
3、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它與最后三個自然段間有什么關系?這么寫有什么好處?
通過體會首尾呼應可以使文章結構更完整,更嚴謹,在今后的寫作中可以借鑒的。
3、總結全文:在爭取革命勝利的斗爭中,還有無數像李大釗烈士一樣的革命先輩,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換來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們深情緬懷他們,為他們而驕傲!
最后升華主題,由李大釗一人,延伸到無數革命先輩,激發學生珍惜生活、熱愛祖國之情。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
十六年前的回憶
1927年4月28日 深深的懷念
對革命工作極端負責 側面描寫
將生死置之度外 首尾照應
堅貞不屈
五、學習效果評價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評價問題:
1、默讀課文,劃出文中給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提示: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用簡練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
評價要素:
優秀:能夠畫出有價值的句子,較準確的進行批注;
達標:能夠畫出有價值的句子,但批注不準確。
不達標:不能夠畫出有價值的句子,批注不準確。
說明:通過畫批學習環節,考查學生對文本理解程度。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1、老文新教,順學而導。
這篇課文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老課文,以往的教學大多是按照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四部分逐步的進行分析講解。在本次教學中我在第一課時理清文章結構的基礎上,通過“文中的哪些地方給你的感受最深?” 這樣一個統攬全文的問題,讓學生全文自主畫批,通過抓住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的語句,感受人物的品質,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地交流,在寬松的氛圍中將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此做法,打破了以往的串講串問,問題過多的局面,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落在了實處。
2、三次回歸,落實寫法。
在最后的整體回歸時,把著眼點放在了揣摩學習方法上,讓學生能夠做到一課一得,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思路和想法,請各位評委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