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蕩漾著春意……——《孔子游春》教學實錄及互動評課
吳勝平:由“春”而“孔子”再至“游”,這種與眾不同的切入,我理解為教者是在尋求一種突破,突破一種模式化的導入。這樣的導入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匠心獨運。雖然也是抓住課題,但這種對課題的解讀卻是和課文的內容緊密融為一體的,生動豐富,讓人耳目一新。劉老師從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高度研讀課文,很好地發掘與把握文本提供的教學資源,較為準確地預測學生的已知和經過努力可能達到的未知,并針對這篇課文的特點和要點尋找到了一個有利于學生讀書、感知、領悟的切入口。這個切口緊緊地扣住題目,鎖定重要段落,將解題、識字、解詞、讀書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自然而然,本色無飾,引領著學生向重難點進發,真可謂“教材透則教法秀”!
潘文彬:在這個環節中,劉老師還就第二自然段進行了教學,其特點是“簡約而不簡單”:第一,生字教學,取舍得當。劉老師立足實際,教學生不會的生字,并且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法靈活自然,凸現出漢字的文化特點,使得學生在音、形、義整合的過程中,自主建構生字的認知組塊。第二,讀書內化,自然恰當。在教學過程中,劉老師把讀書的方法教給學生,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情境中,自主讀文想畫面,放聲朗讀抒情感。從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已經走進了文本,融進了春天,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二
高林生:《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就提出了“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的要求。課文中的哪些詞句是“關鍵詞句”呢?課文的題目理所當然是“關鍵詞句”。就功能而言,課題一來有導向功能,二來有統領功能。劉老師提出的“《孔子游春》這篇文章究竟寫了些什么呢?”顯然利用了課題的統領功能。隨后,劉老師以“把一段話讀成一句話,把一篇文章讀成很短的幾句話”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不但給“瀏覽”和“文章的主要內容”以通俗的解釋,而且點明了操作的要領,真可謂“一石兩鳥,匠心獨運”。
吳勝平:在初讀的基礎上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如何將感知到的用自己的話概括地說出來?這里有一個方法的訓練。劉老師也在尋求一種突破,“會讀書的人往往善于抓住要點,把一段話讀成一句話,把一篇文章讀成很短的幾句話。”多么精當的點撥,多么智慧的引導!沒有套話,沒有俗語,沒有那些束縛學生思維的框架,沒有過多地強調“關于語文”的東西,就是幾句帶有引導的、指導的和激勵的話語就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讓孩子知道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原來并不復雜,真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由此我想到,語文真的是要簡單些,再簡單些!兑捉洝分姓f的“智者易簡,愚者繁難”很有道理。但課堂上的“簡”需要的是教師的豐富,教師的智慧。
高林生:從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入手,然后引導學生們將問題聚焦,直撲課文的重點——第八自然段,無疑是這一教學環節的精彩之所在。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說過:“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過程的話,就要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應該說,這樣的安排是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體悟“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哲學思想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