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奏——《孔子游春》教學感言
伴奏——《孔子游春》教學感言
江蘇 王小芹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孔子游春》,是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帶著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動一課,表現了孔子對弟子的關心,洋溢著師生間濃濃的情誼。筆者以教材為載體,讓情感為知識伴奏,與學生一道隨孔子游春。情隨境升,深感上好語文課,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知識,還要激發學生向往真善美;不僅傳授做人的道理,更應真情自溢,噴灑春光春雨,F攫取課堂的幾個教學片斷,隨感寄語。
片斷一:絲絲入扣
師:同學們輕聲讀課文11—17小節,在讀懂的地方加注:讀懂什么了;不理解的地方做記號,有疑問提出來。
生:我發現子路和顏回的個性不一樣。
師:你很細心。不一樣在哪兒?
生:子路是急性子,搶著說話。我覺得他很直爽。顏回呢,溫文爾雅,從容不迫。
師:能通過朗讀,表現這兩個人的不同性格嗎?
生:讀,評。(在評議中體悟急性子說話的語氣,在語言訓練中理解溫文爾雅、從容不迫、
深思熟慮等詞語的意思。)
師:子路和顏回個性不同,對于志向,他們又是怎樣理解的呢?
生:(踴躍)子路的志向:有福同享;顏回的志向:不好表功。
生:(質疑)老師,子路說他愿意把他的車馬、衣服拿出來跟朋友分享,就是用壞了,穿破了,也不在意。這些能算志向嗎?(教室里靜了下來,大家陷入沉思。)
師:(抓住冷場,發問)這些小事跟志向有沒有關系?認為有關系的請舉手?(只有3人舉手,卻說不出理由。)
師:(動情講起上課前的一件小事)課前老師看到教室里動人的一幕:同學們要給聽課老師留位置,將桌椅向前移動,原來講臺下的地方積灰露出,一位同學眼疾手快拿來工具,打掃干凈。我們上課多舒心啊。你們說這件生活中的小事跟志向有沒關系?鄰座的同學可以展開辯論。
生:有關系。把舒適、清潔帶給大家,處處為他人著想,這就是課文中孔子講的水有“情義”,君子的“德行”,做人的“志向”。
師:志向不是看不見,摸不著,飄渺的東西,它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你我平時的一言一行里,F在,你們對“子路把車馬、衣服拿出來與大家享用是志向”這個問題還有沒有疑問了?
生:全班一致認同。
感言:在教學過程中,那位同學關于志向的質疑,我備課時并沒有預料到。提出問題時的冷場,我冷靜地意識到這是個思維的興奮點,應該緊緊抓住它。因為這是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自己發現,并渴望解決的。這不是個別人的疑問,具有普遍性。一例,二議,三聯下,以現實之情聯文中古典友情,以情悟理,弄清了志向與生活實踐的關系,明白生活中人與人之間要互助,愿意把歡樂和幸福帶給他人,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些樸素的的道理。
片斷二:隨風潛入
師:孔子的另一高足顏他的志向又表現在哪里呢?
生:顏回是謙遜的人,沉穩的人,善于思考的人……不好表功是他的志向。
師功”也事關志向,你是怎么理解的?請大家細讀精思,待會兒來交流。
(在學生似懂的地方生疑,認知引向更廣闊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