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生死夜》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4份
3、追問:最后,客輪上的直升機把皮埃爾和已死去的克勒松救了出來。請讀讀本小節最后兩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體會災難的巨大)如果客輪航行到此,后果會是怎樣?
。ㄗ寣W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體現了主體性教育。追問,也是必要的。)
4、小結。
皮埃爾在客輪來之前,有足夠的時間離開這個即將發生災難的地方。可他沒有逃離,毅然回到危險地帶;客輪來時,身旁的妻子不斷抽搐,口吐白沫,生命垂危,皮埃爾心如刀絞,依然拼命地給客輪打燈語,叫它不要開過來。后來,客輪脫險了,卻失去了心愛的妻子,茫茫的印度洋上,只剩下皮埃爾和已冰涼的妻子。這時,他完全可以打出燈語,讓客輪來解救他們,可他沒有這樣做。
五、講讀第7節。
過渡:對于海嘯有沒有引起船員傷亡呢?皮埃爾在第二天,從報紙上才了解到。他看到這一消息后,說了些什么?
1、自讀。誰來說說他當時的內心想法?學生答后,板書:謝天謝地。
2、課文最后用了一個省略號,請你接著皮埃爾的話繼續說下去。
六、總結課文。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了《印度洋上生死夜》這篇課文,跟隨皮埃爾在印度洋上經歷了一場生死的考驗。皮埃爾把妻子以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毅然通報信息挽救客輪的高貴品質,唱響了一曲關心他人勝于關心自己的動人贊歌。他的精神是多么可貴。
。ɡ蠋熆偨Y性的語言,還要簡潔一些。)
七、作業。
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一、教材分析:
1、本文篇幅較長,但是脈絡清晰,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在完美的結構里,延展著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遇到危險——化險為夷——感到欣慰),富有藝術感染力。
2、通過對心理活動的描寫,突出并揭示人物品質。當感覺到所處位置要發生海嘯時,皮埃爾的心理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是“立即離開這兒”,還是向來往船只通報這一信息。當責任心讓他選擇留下打燈語時,它為客輪開始沒有看清燈語而急得發瘋;為妻子生命垂危心在抽搐;當客輪轉航后,他心情反而變得分外平靜;得知沒有船只和人員傷亡時的欣慰。這些作者都作了細膩的描寫,從而突出并揭示了人物的崇高品質。
二、設計理念:
1、熟讀: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學會閱讀和發展語言,那么,閱讀能力和語言能力獲得的根本憑借和途徑是什么呢?古人告訴我們:最佳也是唯一的辦法就是多讀、熟讀,虛心涵泳,反復吟誦。也就是說,課文“范型”是憑借,閱讀實踐是根本。以課文為憑借,以讀書活動為根本的外部語文(范文語言)信息的加工內化過程。張田若先生曾經說:“我認為一課書教完之后,成敗的第一個標準應該是學生是否讀熟了課文!
2、精思:不加咀嚼的朗讀真能讓學生感悟、理解、內化嗎?不啟動思維,不用心體悟,在囫圇吞棗的朗讀中,精彩的詞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學生的大腦中閃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消極被動的“接受式閱讀”向質疑問難的“探究式閱讀”轉變,鼓勵積極探究,大膽質疑,讀出共性中的個性。
3、感悟:我國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勸學》篇中早就認為語文學習的關鍵是感悟自得,“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這種傳統的語文教學精華用到今天的語文教學中,就是強調“披文入情”、“體情悟道”、“遵路識真”。即指導學生邊讀書邊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解讀課文里的語言文字,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思路,然后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課本中走出來,變成自己的經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