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
2、讀題
3、引導說說題意。
○“示”把事物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可以說是告訴兒子,在這里指對兒孫們有所交代,相當于遺囑。
4、這位老人是誰?對陸游你知道些什么?
○資料出示:
【陸游身世】
1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出身簪纓世家,少有才名。
2 孝宗即位,特賜進士出身。
3、乾道二年(1166),因主張抗金而免職。
4、四十六歲入蜀,先后入王炎、范成大幕府,襄助軍務。
5、六十六歲后遭劾罷官,退居山陰達二十年。
5、過渡:85歲高齡的詩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難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丟開了,惟獨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憂憤至極的他傷心地留下這首詩篇,與世長辭。
到底是哪件事讓陸游牽腸掛肚、臨死之前還要叮囑兒子呢?請大家讀兩遍詩后,告訴我。
三、體會詩意,理解情感
1、學生讀詩后,全班交流。
2、這首詩說了些什么?
“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理順這句話時需增補詩句中原來省掉的“我”,還需按我們今天的語言習慣調換詩句中詞語的順序。“但悲不見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國統(tǒng)一。“王師北定中原日”,“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qū)。“家祭無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無”不要。“乃翁”你們的父親。
□讓學生充分說說詩意。
□相機進行古詩知識點的教學
(1)通假字元,通原;無,通勿。
(2)古今字義不同但,只是。
3、請你大聲地再讀一讀這份遺囑,你能體會到詩人此時此刻是懷著怎樣一份感情寫下這首詩的嗎?
4、學生讀詩,體會作者的感情。
5、全班交流。(悲、悲痛、悲憤、悲憫……)
(1、對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鐵體之下,不能收復的悲痛。
2、壯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裝,親自殺敵的悲傷。
3、對南宋政權偏安一隅,不思收復中原故土的悲憤。
4、對于中原遺民淪為亡國奴,茍且偷生的悲憫。)
出示材料:
【當時社會現(xiàn)實】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屢屢進犯,宋軍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國都汴京(開封)都被金兵占領,從此山河破碎,不復統(tǒng)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臨安(杭州)定居,他們茍且偷安,不思保國,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了95年。
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入揚州,以揚州作臨時都城的宋高宗趙構匆忙逃竄。
紹興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再次南侵,揚州淪陷,再次遭劫掠。
6、感受陸游的愛國精神.
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材料要點:
○“愛國主義精神,是陸游詩思想內容的核心”。
○陸游作為時代的歌手,理所當然要把抗敵復國作為最重要的主題。
○陸游的愛國情懷終生不渝,他一生中時刻盼望著有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機會,直到臨終前仍作絕筆詩《示兒》中諄諄囑咐兒孫。
陸游從小就生活在戰(zhàn)亂紛紛,國破家亡之中。在他年僅三歲的時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領了,他從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國的志向,長大后他親自上戰(zhàn)場參加抗金戰(zhàn)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陸游一生渴望的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愿望,始終沒有實現(xiàn)。他只有用他的詩歌來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