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2)有這么好的條件,錢學森卻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引讀:(他說:“我是中國人。……”)
(3)如果當時他回到中國,會面臨什么情況?(要設備沒設備,要錢沒錢,連肚子都填不飽……)
(4)這樣惡劣的條件,錢學森卻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引導:(他說:“我是中國人。……”)
[評析:讓學生比較錢學森當時所處環(huán)境的優(yōu)越與回國后處境艱難,去觸摸錢學森那顆堅定的回國的愛國心,并通過教師的引讀,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朗讀,把它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而激起學生對錢學森發(fā)自內心的敬佩。至此,學生的情感已經和錢學森一起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抉擇,他們的閱讀過程,也正是他們的情感歷程。]
(5)錢學森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準備。“所做的一切”,他做了什么?
說話訓練(出示):
a、當美國的早晨還籠罩在晨霧中時,錢學森已經在實驗室查閱資料,進行科學研究了;
b、當人們已經甜甜地進入夢鄉(xiāng)時,錢學森還在();
c、當()時,錢學森();
[評析:通過想象寫話,,讓學生完成角色的置換,直抵錢學森的內心深處,與錢學森一起做好回國的準備,為祖國的未來準備著。詞語的豐富內涵被解讀得淋漓盡致,詞語教學力透紙背。]
(6)過渡:錢學森付出無數心血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準備,都是為了回到祖國能為人民多做點事。再來讀讀他說的話。
(7)從他的語言中,你體會到了什么?(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祖國;對祖國的愛;為了祖國,他甘愿放棄一切……)
(8)小結:我們的祖國雖然貧窮落后,但錢學森一心想回的是祖國。(板書:回國)雖然遠隔萬里,卻心系祖國,心永遠是中國心。(板書:中國心)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他的心聲。(齊讀:我是中國人。……)
(9)有一首歌唱出了錢學森的心聲,也唱出了我們所有中國人的心聲。(音樂響起《我的中國心》)
(10)聽著這熟悉的旋律,你仿佛看錢學森在干什么?
(11)下節(jié)課,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學習錢學森的第二句話。
[評析:教材只不過是個例子。教學過程不只是解決文本問題的過程,更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閱讀的興趣,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生活。]
三、布置作業(yè)。
1、抄寫本課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尋找愛國人士的資料,說說他們的故事,積累一些愛國名言。
板書:
回國→回國
錢學森
中國心
[評析:板書是微觀的教案,是教學中的“眼睛”與“窗口”,是傳遞教學信息的有效手段,是教學中的一門藝術。板書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無聲語言,是書面語言的一種形式。是溝通教材編排思路、教師教學思路、學生學習思路的橋梁,是提示舊知與新知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體現新知的生長點,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本文的板書簡潔而精辟,用箭頭表現錢學森回國的急切心情,而驅使他回國的原動力正是他那顆拳拳的愛國之心。它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能使學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層次結構,抓住重點、難點,透徹理解課文內容,便于記憶,起到培養(yǎng)學乍的概括能力的作用。好的板書,是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認真科學地鉆研教法的結晶。]
文本解讀:
《錢學森》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9課。課文生動地記敘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以及回國后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制及發(fā)射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贊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課文的語言簡潔、樸素。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體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