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
(2-7自然段)(8-17自然段)(18-29自然段)(30-32自然段)
⒊劃分段落
第一段(1):講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
第二段(2-7):講李大釗同志被捕前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8-17):講李大釗同志被捕時的情形。
第四段(18-29):講李大釗同志在法庭上與敵人作斗爭的情形。
第五段(30-32):講李大釗同志被害后,全家人異常悲痛的情形。
四、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第二課時
一、檢查讀文,導入新知
⒈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⒉你覺得李大釗是個什么樣的人?(學生初步交流后,引入新知)
二、品讀課文,探究感悟
⒈品讀感悟第一段(1)
⑴指名讀,理解“被難”。
⑵“被難日”指哪一天?“現在”指什么時間?(1943年)
補:十六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文中的“十六年前”指1927年,當時軍閥割據,張作霖入關,占領河北等地,鎮壓革命運動。)
⑶“永遠忘不了”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敵人的切齒痛恨。)
⑷帶著這種感情齊讀第一段。
⒉品讀感悟第二段(2-7)
⑴自由讀,找出這一段的中心句。(“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
出示并理解: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
⑵從哪些方面說明“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
⑶父親為什么要燒掉有關的書籍文件?當時的“我”明白嗎?可父親是怎樣回答的?
①出示并理解:“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當時年紀小,對父親為什么燒掉書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問父親,卻只得到一個含糊的回答。這同父親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兒提出的問題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同孩子談心的時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書籍和文件落到敵人手里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這里寫出了李大釗同志對待親人慈愛和善與對待工作認真嚴肅兩個方面的統一。)